電影《Yves Saint Laurent》和《Saint Laurent》
情人眼中的單純可憐兒,又或是復雜多面的天才,總有一款適合你。
雖不是紀錄片,但這兩部傳記電影或多或少都力求還原已故設計大師 Yves Saint Laurent 的天賦才華、心理問題、感情糾葛,以及對他的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段人生時光。因此,如果你想要對這位設計大師的生平有個了解,看兩部中的任意一部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但兩部電影的描述側重還是會有不同,因此觀眾能看到的 Yves Saint Laurent 也會有不一樣的個性色彩。
有 Yves 的這部,是部中規中矩的傳記電影,100分鐘的流水賬式敘事盡可能全面地回顧了 Yves Saint Laurent 的成長歷程,比如相較《Saint Laurent》,該片多了關于 Yves Saint Laurent 21 歲起出任 Christian Dior 首席設計師的片段。但追求全面就要犧牲細節,這部片子的每個片段都點到為止,因此呈現出的Saint Laurent 的形象也顯得單薄一些。
事實上,這部片子得到了 Yves Saint Laurent 生前同性伴侶兼生意伙伴 Pierre Berge 的授權,因此影片在對二人的刻畫上十分克制。甚至可以這么說,整部片子更像是在“歌頌”二人間“偉大”的感情——片子中的 Saint Laurent 濫用藥物,且飽受心理問題的折磨,但還是在 Berge 關心和幫助下發揮了自己的才華,并自創品牌,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不過,得到 Berge 的授權也有好處——《Yves Saint Laurent》中用到的服裝都是真正的 YSL 設計。這就使得片子的質感得到了大幅提升,片中的幾場服裝秀一定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Saint Laurent》下手就重得多,片中的 Yves Saint Laurent 更有血有肉。這從片子的彩色海報和電影畫面的色調中都可以看出。
藥品、焦慮、情欲等等帶著負面色彩的關鍵詞在被打散的Saint Laurent的人生片段中被一一放大。而在《Yves Saint Laurent》中救世主般存在的 Pierre Berge 在本片中顯得勢利、霸道、專權——當然,這并不是說 Berge 不愛 Saint Laurent了,只是本片強調 Berge 的愛是復雜的,是復合的,因為他也愛能和 Saint Laurent 一起創造的利益。這自然不會是 Berge 愿意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因此從《Saint Laurent》籌備拍攝起,Berge 就以侵權為由,多次公開表態反對意見,以期阻礙該片的拍攝和上映。戲劇化的一幕是,《Saint Laurent》最終得到了 Saint Laurent 目前所屬奢侈品集團開云集團的支持。
如果你愛看故事情節強的電影,那么《Saint Laurent》顯然會更合你的口味,畢竟有負面“八卦”做平衡的電影一定比一面倒的“愛情告白”來得豐富多彩。
《高跟鞋帝國:一場時尚、商業與金錢的較量》
作者:洛朗·戈爾德和施泰因·克羅
兩年那部《來自星星的你》,讓 Jimmy Choo 的高跟鞋又增加了一圈知名度,而本書講述了 1990年代,馬來西鞋履設計師周仰杰和富二代女孩塔瑪拉·梅隆是如何攜手為這一鞋履品牌創造商業上的絕大成功的過程。
如果你覺得這是個白手起家的故事,不好意思,時尚品牌創立路上的童話不太多,都是要么靠足夠的金錢,要么靠杠杠的人脈支撐起來的。如果梅隆并沒有一個富裕的父親為她提供 15 萬英鎊的創業資金,沒有一個在香奈兒做過模特的媽媽為她奠定了名流圈地位,而郁郁不得志的周仰杰又沒有結識 Vogue 的編輯,那么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
但是接下來發展很像一部商戰電視劇:梅隆聰明地借助好萊塢紅毯讓品牌不斷曝光,精明的商業運作讓 Jimmy Choo 嶄露頭角,之后架空對商業一竅不通的周仰杰,兩位創始人最終分道揚鑣,梅隆成為 Jimmy Choo 唯一的實際話事人。
然而當 Jimmy Choo 高跟鞋帝國被建立起來之后,在數次股權更迭中,塔瑪拉·梅隆也被出局而離開了品牌。現在的 Jimmy Choo ,已經和二人都沒有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