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穆特修”
面對理論和實踐的困境,使我想起二十世紀初的德國,當前中國需要有穆特修式的人物和思想,來振興中國的設計和改革設計教育體系。德國是繼英國以后又一個崛起的工業國家。二十世紀初德國的工業設計同樣遭遇了我們今天又不似今天的困境。1907年10月赫爾曼·穆特修(1861-1927)組建了“德國產業同盟”,這個類似于設計師協會的組織,是一個由工業家、建筑師、工藝家相互聯合的團體。赫爾曼·穆特修是當時德國**貿易部主管工藝與教育的官員,曾在英國居住7年,任德國駐英國大使館的建筑專家,對英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有著深刻的了解。回國以后立志改革德國的設計及設計教育,他大量地撰寫文章褒揚其設計思想,鼓吹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尤其是他深感德國新型設計人才的嚴重缺乏,決心改革德國設計教育體系,并立即著手進行設計教育改革試驗。而由赫爾曼·穆特修組建的“同盟”也得到了德國**的大力支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官辦的設計中心。同盟的目的是要在各行各業推廣工業設計思想,組織和說服美術、產業、工藝、貿易界的領導人,來推動“工業設計產品的優質化”。所有這些做法直接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所現代設計學校——“包豪斯”,從而使德國的設計和制造業至今仍然是世界設計和制造業的領頭羊之一。聯想到當今中國服裝設計面臨的困境,中國不正需要理論的先導和穆特修式的人物嗎?保持和促進服裝設計事業發展,從中可以構建出從理論到實踐,從**到企業的良性的“生態鏈”,其中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斷裂。輕視理論把握,凡事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媒體的話語權成為企業的廣告語的時候,這個行業就已經成為“皇帝的新衣”了。
從“創意英國”到“激情英倫時尚”,從“香榭麗舍大街的香風”到意大利設計師血液中滲透的“巴洛克”浪漫情懷,從孟買帶有分裂精神特質的夢工場到上海新興的創意產業基地。設計藝術貌似浪漫的秉性之外,實則背靠著強大的思想庫,輕視精神財富,服裝設計同樣會付出代價。
人們已經越來越注意設計為人類帶來的財富和幸福,設計越來越使人們的穿著走向高標準、嚴要求的品質生活;人們越來越反感組織者們那種營造的矯揉造作的偽紳士趣味,追求真正的詩意生活和發自內心的對待生活的品質要求,這離不開思想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