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觀念的改變:服裝款式造型與結構的變化統一,在服裝設計中是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服裝設計教學中的主干內容。結構是縫制的準備階段,是從立體到平面,從平面到立體轉變的關鍵;縫制是結構制圖的延續,對于一件服裝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設計的美感與具有獨創性思維的活躍,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同樣需要在服裝工藝結構中來表達這種藝術的思維能力及美感,高的藝術素養和對服裝工藝結構設計的理解,將服裝設計藝術推上極致。只會畫紙面效果,不能依此產生合理的結構關系,設計是“紙上談兵”,相反只學那些已定型的常規服裝結構,而不能靈活變化應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學會設計。
由于服裝設計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因此往往會在這兩個方面出現服裝課程設置的比例失重,或偏頗設計課程,忽略工藝結構設計課程,或偏頗工藝結構設計課程而忽略藝術設計課程。也使許多學生普遍認為,好的服裝設計應該是完美的藝術體現,因此在服裝教育發展初期及發展過程中,片面的強調了服裝的藝術個性,而忽略了服裝本身的商品性與實用性。
出現了服裝設計一味追求遠離服裝本質,帶有幻想主義色彩的思想。隨著服裝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隊伍在發展壯大,配備了各類專業教師,但服裝工藝結構教師仍嚴重的缺乏,導致了工藝課程的比例夫調,加之學生受一些錯誤的觀念影響,住往認為在藝術院校學設計,以設計師、設計家自居,簡單認為服裝設計是純粹的藝術創造,有許多理由指責實用設計低俗不夠高雅,而一味的突出藝術而輕視工藝技能,對工藝課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基本的了解,致使設計與工藝兩方面形成落差而無法進行二者的統和,學生的知識不全面,當一些學生畢業后參加了工作,才體會到工藝結構的重要性。對于從這些學校出去的學生來講,心里總是憧憬著去大公司就職,而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先給他們落下了無情的第一棒:對于新手,服裝公司一般總是先安排做一些整理資料、剪剪樣板之類的事情;這些雞毛蒜皮小事長時間地壓制了學生不甘人后的心理,淹沒了學生準備大干一番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