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寶式女鞋的設計
1.成品圖
如圖1-6-14所示,鞋舌沒有了,鞋腰微微下沉,類似元寶的形狀,故取名元寶鞋。
此款鞋屬于明口門。口門的位置很重要,設計不當就會造成穿不進腳的毛病。
由于鞋腔前端有放余量,其實只要能把前跗骨穿進鞋腔內,整個腳就能穿進去。所以設計口門位置的關鍵是不要超過前跗骨凸點位置。在設計整舌式鞋時,過O'點作背中線垂線的目的,也是為了控制口門的位置。
一般說來。口門的位置不要超過后幫背中線的1/2。
2.結構設計圖
設計元寶式女鞋應該采用轉換取蹺法,確切地說,因為前后幫不斷開,應該采用轉換后升蹺法。取蹺中心取在鞋口的前1/3的拐彎處,見圖1-6-15。
如圖所示,在VE的中點位置設定口門V"點,過V'點作VE線的垂線,控制口門外形。找到P'點,作出鞋口的輪廓線。
作定位取蹺線找到Ao點,作轉換取蹺線找到A2點。連接出等量代替角∠AoO'A2。
在鞋口的拐彎處設定0'點,作取蹺角,使∠Qo'o'= ∠AoO'A2。
用圓規找到Q'。先把
半面板覆在結構圖上,找到0’點按住不動,然后旋轉到
半面板的Q點達到Q'點,描出后弧與底口后段的輪廓線。要使新設計的鞋口線光滑、圓整、流暢。接下來找到A2點,補充1/3的長度差,再分段描出前段底口輪廓線。作出繃幫量和里外懷的區別。
制取樣板的方法同前。
(四)滿幫女拖鞋的設計
如果把元寶式女鞋的鞋臉加長,同時把后幫降低,這就形成了滿幫女拖鞋,見圖1-6-16。這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女鞋,使用拖鞋的穿法,采用
滿幫鞋的設計。
如圖所示,這類鞋既有前幫又有后幫,應該屬于
滿幫鞋類。但是后幫很低,早期出現時有20mm左右的高度,后來變成只有5~lOmm高,穿鞋時只能用腳“拖著鞋”走路,故叫作滿幫拖鞋。
這種鞋的幫面可以進行各種的裝飾,但是基礎結構很簡單。有一位設計員曾感慨地說過:“我剛看到這種鞋時,覺得太簡單了,沒想到設計完成后去投產,沒有一雙繃幫合適的。每只鞋的后跟都提不上去。”為什么呢?
前面講過,轉換取蹺本身是一種強制性取蹺,也就是需要用人為的辦法加入取蹺角,再通過人為的辦法消除不利的因素。既然如此地人為加入、人為消除,不取蹺是不成的。對于普通
滿幫鞋來說,后幫比較高,出現蹺度問題不明顯,但是對于滿幫拖鞋來說,后幫很矮,一旦蹺度不夠就會造成麻煩,表現出的問題是后幫的高度不到位。
如圖1—6-17所示,前幫取成一條直線時,前尖部位會缺少一個角度的面積。繃幫時該部位會被楦頭頂上去,此時缺少的面積就會由后幫來補充,傳遞到后幫鞋口,正好由取蹺角來完成。如果不取蹺,就會造成后跟設計滿幫女拖鞋時,口門位置取在E點,后幫高度取在lOmm左右。過E點作VE的垂線,控制口門的輪廓,然后順連出鞋口輪廓線。取蹺中心設定在鞋口的上1/3左右,取蹺角的弧線要圓順。
后跟弧的設計、前幫的設計、底口的處理等與前面的設計都相同。
最后是制取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