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造夢”粵軍何去何從?
觀察研究廣東旅游,有一個繞不過去的焦點是主題公園。
和國內其他省市相比,廣東缺少名山大川,更多時候,廣東是許多外省旅游目的地的最大客源地。但是現代主題公園改變了這種局面,生生地創造出多個5A級景區,并且吸引了數以千萬量級的游客量,產生了驚人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粵軍崛起
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建設主題公園、打造文旅項目綜合體的商業熱潮已經在國內遍地開花。但主題公園在廣東的發展仍最具代表性。
過去幾年,這些主題公園的建設,早已突破了一城一地,而在市場、資本、技術、文化創意的多重驅動之下,在全國進行布局,在國內形成了主題公園“粵軍”崛起的格局。
而且,這些代表性的廣東主題公園集團,已不僅僅在國內擁有難以撼動的地位,更因為其國際化的視野、世界級的水準,而在與全球同行的比拼中毫不遜色。
世界主題公園權威研究機構美國主題娛樂協會(TEA)與第三方旅游行業研究及咨詢機構美國AECOM集團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主題公園運營排名中,前10名中有4家為中國主題公園,而3家總部是在廣東的。其中,華僑城主題公園游客量達到3018萬人次,位居世界第四,領跑亞洲同行;長隆集團以2358.7萬人次的游客量排名第七,深圳華強方特以2309.3萬人次排名第八。
現代的、大型的主題公園,已經成為廣東旅游的重要名片,并且在文化、酒店、影視、地產等產業鏈條上的逐步延伸,使得這些主題公園集團成為所在城市的軟硬實力的象征。
1980年代末,國內第一家主題公園“錦繡中華”在廣東深圳誕生。
此后,廣東省內的主題公園建設就從未停下腳步。
1994年深圳“世界之窗”開業,公園內按不同比例仿制世界各地景點,融世界奇觀、歷史遺跡、民間歌舞表演為一體,以集聚世界各地微縮名勝景點的人造主題公園而得名。
1998年深圳“華僑城歡樂谷”建成,是融觀賞性、趣味性、娛樂性、參與性于一體的國內現代主題樂園,至此深圳灣形成國內第一個主題公園群落。
2007年,廣州“長隆水上樂園”開園,以游樂設施最多最先進為特點,聞名全國。
自2013年開始,包括萬達、華強方特、長隆、碧桂園、華南城、世貿、佳兆業在內的多家房企競相涉足主題公園領域,以實現產業多樣化。
以廣東為例,華僑城集團打造的歡樂谷分別坐落于深圳、北京、上海、成都、武漢、天津、重慶、南京;華強方特則已在蕪湖、沈陽、青島、鄭州、廈門、天津等地投資建成十余個主題樂園。
“慢”下來如何?
然而,主題公園造夢成為城市名片的同時,蜂擁而至的主題公園背后卻逐漸轉化為盈利艱難。
游客數量減少、虧損已是常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主題公園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國內絕大部分主題公園面臨著游客量不足的困境。目前,游客量在50萬-100萬人次、100萬-200萬人次占比均高達34%,即游客量200萬人次以上的主題公園占比不到40%,游客量300萬人次以上的主題公園更是不足10%。另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70%的主題公園處于虧損狀態,20%持平,只有10%實現盈利。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主題公園市場存在較大的泡沫,不僅國外主題公園項目紛紛進入中國,很多國內房地產商也涉足該領域,多數主題公園都處在虧損狀態。
包括廣東省在內的國內大型主題公園項目存在游客數量減少、自有文化IP不足、游園設計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無論是作為“元老”的錦繡中華,還是推出《熊出沒》一舉成功的華強方特,抑或是以驚險刺激著稱的歡樂谷,都不得不思考下一步該怎么走的問題。
而疫情之下,給整個主題樂園的造夢者們帶來新的挑戰,現金流沖擊嚴重。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WTTC)研究顯示,此次疫情將對旅游業產生嚴重但是短暫的影響,旅游業將在疫情后恢復。預計中國的旅游活動在2020年會有所下降,在今年晚些時候或2021年開始復蘇。
文旅行業是國家層面的產業結構轉型、突破的重要領域,預計2020年將占到GDP15%以上。尤其隨著新基建帶來的機遇,信息化、數字化、多元化融合必將逐步提升行業的效率,增加積極的變量。
民眾和企業都期望我國旅游業在疫情后迎來報復性反彈,但這一時刻的到來并不會一帆風順,即使跨省游放開之后,仍然面臨著這樣那樣的挑戰,文旅行業本身的高投入,長回報周期就制約了主題公園難以快速恢復。
有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主題樂園的運營,需要的是夢想的支撐,單純運營盈利很難,如同種地一樣是一門慢生意并且看天吃飯。
其中,一個“慢”字道破天機。
慢下來可以讓政策制定者們有時間思考激勵和約束之間的平衡,在政治和市場之間更尊重市場的自然選擇和演化路徑,建立公平、公正的法治社會是提升產業效率的基礎和保障。
歸根到底,主題公園是一門慢生意,需要的是情懷與等待,而世界級IP的孕育更需要時光的打磨。
“漲粉”:廣東旅游三道難題待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