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野蠻生長 面對新政保稅倉模式迎壓力
跨境電商出新稅制了!近日,財政部發布的《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稱,自2016年4月8日起,我國將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并同步調整行郵稅政策。
業內認為,該政策可促進跨境電商市場公平競爭,降低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不確定性,有利于跨境電商行業的長期發展。那么,新政實施后將對進口商品價格產生何種影響?跨境電商企業又將如何應對?為此,記者從政策影響、企業以及“海代”族等方面展開調查。
傳聞許久的跨境電商新政官方文件終于靴子落地了。
3月24日,財政部發布的一份《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稱,自2016年4月8日起,我國將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并同步調整行郵稅政策。
一時間,行業議論不斷,有觀點認為,保稅倉模式的跨境電商面臨著價格上升的壓力,行業將迎來一輪洗牌。而據了解,實際上,對于模式不同的跨境電商企業,新政的影響各異,而新的稅制下,跨境商品的稅負也是有升有降。
此外,行業更為擔憂的跨境電商“正面清單”尚未發布,這個被業內認為十分嚴苛的政策將帶來怎樣的行業震蕩,似乎更令人關心。
跨境電商野蠻生長
2014年被稱為跨境電商元年,2015年則是大爆發的一年,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這個處于發展初期且生命力旺盛的行業。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網易考拉海購……電商巨頭們在跨境電商行業攻城略地之時,一些初創公司也進入了快速上升期。2015年1月,洋碼頭宣布完成B輪1億美元融資;2015年9月,母嬰電商蜜芽宣布完成1.5億美元D輪融資。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已經突破2萬億元,同比增長42.8%,其中進口占15.2%,出口占84.8%。據預測,2015年全年的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或將達5.5萬億元,同比增長30.9%。
行業迅速發展的背后是近兩年來不斷釋放的政策利好。2014年7月,海關總署接連出臺《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和《關于增列海關監管方式代碼的公告》,也就是業內常說的“56號”文和“57號”文,從政策層面上承認了跨境電子商務,也認可了業內通用的保稅模式。
2015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決定在杭州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在試點政策的支持下,杭州市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從2014年的不足2000萬美元快速增至2015年11月底的30.4億美元。
今年1月,國務院又批準在天津、上海、重慶、合肥、鄭州、廣州、成都、大連、寧波、青島、深圳、蘇州這12個城市新設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復制推廣杭州的經驗。
據悉,在此次新政發布前,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享有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即通過跨境電商渠道購買的海外商品只需要繳納行郵稅,免去了一般進口貿易的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新政前,我國的行郵稅實行四檔稅目,稅額50元以下予以免征。
這為跨境電商快速生長提供了基礎,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稅負不公、稅收流失便是讓監管層頭疼的首要問題。一個單價在500元以下的商品,如果走傳統一般貿易的形式,需要繳納進口關稅以及增值稅,而走跨境電商只需要繳納行郵稅,而按照大部分商品10%的行郵稅稅率,將予以免征。
此外,一些企業會通過“拆包”的方式,將貨物化整為零,變成應納稅額在50元以下的物品,以逃避稅款和商品進口質檢,大量碎片化的包裹給海關帶來監管難題。
對此,海關總署加貿司曾發布《關于加強跨境電子商務網購保稅進口監管工作的函》,重申跨境保稅進口必須是在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或保稅物流中心展開,非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不得開展網購保稅進口業務,同時要求加強對跨境保稅進口商品、電商企業以及消費者信息數據的分析監控,打擊利用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進口渠道“化整為零”進行走私的違法犯罪行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