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成質量“重災區”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最新發布了2014年度目錄外進出口商品第二階段監督抽查情況。此次抽查時間從2014年10月一直延續至2015年3月,共涉及機電、輕紡和資化三大類。其中,進口商品不合格驗出率35.2%。
在全部接受抽查的商品中,服裝、食品接觸產品、濕巾等進口消費類商品累計抽查2288批,不合格率35.4%,高出同類出口消費類商品12.1%。
進口不合格服裝共涉及219個品牌的404批次商品,抽查發現10批次以上不合格的品牌有:颯拉(ZARA)、斯特拉迪瓦里斯(Stradivarius)和巴適卡(Bershka)。質檢總局還指出,不合格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裝類,原因主要為標識標簽不合格。
在多次抽檢過程中,快時尚品牌成為質量檢測不合格的“重災區”。而記者了解到,被國家質檢總局“點名”的多次抽檢不合格的進口服裝品牌ZARA、Bershka等,在長沙因商品上新快、折扣多等原因依舊受到消費者歡迎。
相關鏈接:
“之所以進行平衡全球售價的調整,我們是希望中國市場的售價不應該超過歐元價格5%。除了首先調整價格的Le Boy、11.12和2.55三大經典手袋外,其他產品的價格也會在2015—2016季度進行調整。” 香奈兒時尚部總裁Bruno Pavlovsky如此表示。
Bruno Pavlovsky認為香奈兒手袋在巴黎與中國價差對品牌形象造成極大的困擾。尤其是近期歐元的大幅貶值使得在中國與歐洲的差價更加明顯,有些香奈兒商品的價差竟高達兩倍,導致亞洲地區門店銷售不佳、歐洲則斷貨的尷尬局面不斷發生。
周婷告訴記者,奢侈品市場一向是賣方市場,由賣方控制話語權和定價權,形成了奢侈品的地區價格差。中國內地市場一直被視為初級市場,奢侈品商家利用初級市場信息不對稱,以及中國人奢侈品消費心理不成熟的特點,人為高估了中國國內的奢侈品價格。
從2013年開始,奢侈品大牌開始瘋狂在中國內地攻城略地開門店,還大刀闊斧進行了“去Logo”運動,但是效果非常失敗,中國消費者并不買賬。
記者查閱多家奢侈品牌的財報發現,在經歷過2013年的冒進之后,2014年很多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銷售業績不佳。部分國際奢侈品牌,甚至做出關閉中國門店的選擇。2013年開始,阿瑪尼旗艦店與D&G旗艦店在上海外灘三號與外灘六號相繼停業。
貝恩咨詢全球合伙人布魯諾·蘭納認為,剛開始奢侈品品牌會沾沾自喜,在巴黎,在倫敦,在紐約,在米蘭,在首爾……到處都是排隊的中國消費者,奢侈品牌在歐美地區的銷量暴漲,一些品牌70%的業務都來自中國消費者。但是后來,奢侈品牌突然意識到中國消費者市場和中國市場不再是同一個概念:中國的消費者市場支撐的是全球消費市場;而中國市場以后只是一個地域概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