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成為棉花交易的有力依據
經過多年的發展,輻射全國的棉花主要產銷地的公證檢驗網絡已基本建成。中國纖維檢驗局副局長徐水波說,成包皮棉的質量一致性差及皮棉組批難、新疆機采棉的內在質量差是目前棉花質量檢驗存在的兩大難題。解決的根源在于從棉花的品種、種植、采收、加工全過程加強管理,不是某一個環節可以解決的。
去年,我國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專業倉儲監管+在庫公證檢驗”模式,準確核定新疆棉花產量、為補貼發放提供可靠依據。徐水波表示,棉花的公證檢驗結果依托專用信息系統即時傳輸匯總,通過中國棉花公證檢驗網每日對外發布,并與專業倉儲系統、棉花加工企業監測系統、各類交易數據平臺全面對接,為棉花貿易提供公正的結算依據。
并形成皮棉公證檢驗重量數據與收購籽棉折合皮棉重量數據之間相互核準、相互監督的制約機制,提高了棉花補貼發放的精準性和指向性,為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實提供重要保障。
對于2015年的棉花共檢,徐水波表示,將更加主動地適應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新變化,把提升棉花公證檢驗制度有效性擺在突出位置,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試點工作的效果評估,圍繞改革目標,認真總結經驗,以簡化操作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為出發點,結合具體問題對監管棉花公證檢驗模式進行優化調整。
相關鏈接:
棉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必然就要求棉花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加快,棉花產業的發展,也一定是以適應棉紡織產業發展需求為準。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青翠表示,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政策的實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的質量,但總體來說,內在質量好的棉花需求缺口仍較大,對于棉紡織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不利。
棉花產業的“不健康”發展,使得化學纖維在棉紡織產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2011-2013年間,我國的棉纖維使用量大幅下滑,而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的使用量卻大幅上升,加上其價格比棉花低得多,多數企業已用其替代棉花成為原料的主角。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建議棉紡企業,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從過去關注化纖成本價格,轉移到關注品質、功能上來,從而提升棉紡織產品的附加值。
近年來,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我國的棉花產量不斷增加,但棉紡織企業的棉花用量卻在不斷減少,而想要改變棉紡織企業對于國內棉花質量的固有態度,就要不斷提升內在品質,適應棉紡織企業的發展需要。
王青翠認為,今后想要大幅增加棉花的使用量是有一定難度的。在3年的收儲時代,不少棉紡織企業已接受化學纖維的使用,從工藝、設備上都已進行改造,并且也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且隨著化學纖維的不斷發展,在下游行業也越來越受歡迎。今后,如果想讓棉紡織企業用回棉花,那么就必須要使用棉比用化纖有更大的吸引力才行。王青翠表示,隨著棉花價格的市場化回歸,2015年的棉花消費量應該會略有恢復,但數量不會太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