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疆棉花產業調查
盼望半年多的新疆棉花直補政策終于出臺。9月1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公布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今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水平為19800元/噸,國家對新疆棉花從“暗補”正式走向“明補”。
根據試點方案,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的發放,將按照核實確認的棉花實際種植面積和籽棉交售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央補貼資金的60%按面積補貼,40%按實際籽棉交售量補貼。特種棉(包括長絨棉和彩棉)的補貼標準,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審定的陸地棉補貼標準的1.3倍執行。
新疆棉花總產量已連續20年位居全國第一,是全國最具比較優勢的棉花產區。棉花直補細則牽動千萬棉農的“神經”。新疆結束延續多年的棉花敞開收儲,開始試點對棉農進行直補。這一重大政策改變,對今年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從5月到9月初,筆者進行了長達百余天新疆棉花市場的調研。
直補落地:
牽動千萬棉農棉企“神經”
今年上半年,由于實施方案未公布,皮棉現貨、棉副產品銷售基本上停滯不前。5月13日,阿克蘇一家軋花廠2226級皮棉報價15500元/噸,1227級報價16500元/噸,價格呈現下跌趨勢。長絨棉價格大幅下跌,阿克蘇地方企業137級、237級、236級長絨棉報價分別為32500元/噸、31600元/噸、30700元/噸,較一周前下跌300元/噸。
此前調查對于是按面積直補還是產量補貼,南北疆棉農有不同的理解。北疆大多數的棉農認同面積補貼,而大多數南疆棉農則歡迎產量補貼。“按面積補貼,如果趕上收成不好的年頭,我們肯定賠錢。”輪臺縣棉農曾小明說。方案中決定按目標價格補貼倒是符合南北疆大多數棉農意愿。
自今年年初國家公布2014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為19800元/噸后,市場對目標價格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南北疆的大多數棉農認為19800元/噸的價格是籽棉交售給軋花廠的成本價,以目前的籽棉價格來折算,衣分率40%的籽棉收購價不應低于8.80元/公斤,比收儲還要劃算,政策“托底”作用明顯。多數軋花廠則認為,19800元/噸的價格是皮棉銷售價,也就是軋花廠賣給紡織廠的價格,里面包含了1000~1200元/噸的加工、運輸成本。按此折算,籽棉收購價在8.20元/公斤左右。對此,近日發改委已明確,19800元/噸為皮棉銷售價。
國家對棉花配額的控制將直接影響新疆棉花的出路。對于紡織企業,有配額肯定比沒有好,因為配額對于紡織廠來說不只涉及到降低成本,還涉及到配棉。采訪中,很多企業表示,如沒有配額,只能選擇儲備棉投放,小型紡企競爭力雖然會進一步減弱,但大型紡織企業則會選擇用新疆棉替代國外高等級棉花。
棉農想通了:
生產集約化是大趨勢
來自新疆棉花協會的信息,今年4~5月的幾場大風已影響了棉花生產。“一場大風,棉株幾乎被全部刮死。”輪臺縣棉農朱援說,他家220畝棉花今年絕收。改善生態環境,抵抗自然災害已成南北疆棉農的共識。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一位專家說,棉花氣候影響,南疆大于北疆,地方大于兵團。一般來說,防風林帶建設好的地方,棉花穩產程度要高。
新疆農科院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現在新疆種植棉花的最大成本支出是收獲勞務成本。按330公斤計算,收摘費加其他附加開支勞務成本可達850元,加上一般性生產管理100元/畝~120元/畝,人工費用達到975元/畝,占總成本近40%。
調查發現,新疆棉農正想方設法通過提高單產,降低成本來應對棉花市場風險。新疆棉農提高單產,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有三:一是大規模推廣機采棉和大型農機具;二是推廣新的棉花高產品種;三是推廣節水灌溉和精量播種等一些先進植棉技術和模式。感受到收獲成本將大幅增加的沙灣棉農常學開為了降低成本支出,今年將自己種植的200多畝棉花,大部分改成機采棉模式。正常狀態下,一臺采棉機日采收籽棉相當于500個人的勞動量,每畝可降低綜合成本200多元,其中,與人工采摘比較,植棉戶每畝可降低成本近200元。常學開說,大規模種植棉花,機采棉是必由之路。沙灣縣柳毛灣鎮農機站一位負責人說,推廣大型農機,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棉農的最佳選項。從南疆到北疆,不管是農業主管領導還是棉農,成本意識之強前所未有,以前棉農不會將自己的勞動計入成本,現在不一樣,大部分的棉農都會將自己的勞動計入成本。一位鄉鎮農技站站長說,棉農強烈地意識到提高單產,降低棉花生產成本是應對棉價劇烈波動和市場風險的必由之路。未來10年新疆棉花生產將快速集約化。
現階段棉農的年齡結構是棉花調研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項內容以往的棉花產業調查很難涉及,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人是起決定性的因素。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共發放調查表24份,調查以村為單位,呼圖壁、瑪納斯、沙灣三縣各隨機抽8個自然村。調查對象主要是地方的棉農,沒有涉及到兵團。因為兵團的集約化程度已相當高,而地方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制約新疆棉花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以沙灣縣柳毛灣鎮板橋村為例,村長呂大付告訴記者,板橋村全村耕地面積4000多畝,主要種植棉花,人口407人,60歲以上的老人61人,學生126人,22歲~35歲年齡段的從事棉花生產的只有8人,絕大部分棉農在40歲~60歲之間,其中50歲~60歲的棉農達70余人。35歲的棉花種植大戶王建兵同時也是農機大戶,對種棉花,他信心十足,今年他種了400多畝棉花,除了采摘外,幾乎所有的田管都實行機械化。“如果讓我種,全村4000多畝地,我們兩三個人就能種下,沒有必要那么多人。”
從現在的情況看,未來10年,將有近30%的棉農退出棉花生產,土地流轉速度將會加快,新疆農村棉花生產從小規模經營到集約化經營將是大勢所趨。
棉農“三盼”:
直補到位、信息指導、配套服務
新疆棉農眼下的基本想法也是這次調研的主要內容。在走訪過程中設定了有關棉價、信息服務等六大問題。幾乎所有的受訪棉農都選擇下列三項:一是棉價穩定上升,棉花直補到位;二是希望得到有關棉花產業的預期研究和其相關信息服務;三是希望政府引導推廣大型農機等棉花生產過程的配套服務。
市場和大多數棉農對直補政策的預期與看法主要是直補政策能否執行到位,如果執行不到位,對棉農和企業都將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好在新疆在制定試點方案的同時,為防止企業套取補貼資金,也制定了相應配套制度。
現在看來,直補基本符合棉農心理,執行到位則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新疆的植棉面積,使新疆在國際棉花價格上保持一定的影響力,同時可使棉價逐漸與國際接軌,增加企業市場競爭力。
棉農彭鄧平說:“我家有60多畝地,種棉花、打瓜、還是西紅柿,我們很難決定,如果政府有關部門能給我們一些信息提示,我們就不必每年為種什么發愁了。”現在看來,加大棉花產業的預期研究和推廣棉花新品種、新技術以及加快棉花產業的配套,將是未來政府涉棉產業管理部門的一大課題。
疆棉在行動:
提高品質重塑棉花品牌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提高棉花質量工作座談會上,植棉團場、加工企業、流通企業都將提質當成緩解銷售壓力的一件“法寶”,并試圖以提質來應對政策改變帶來的挑戰,促進棉花產業健康發展。
專家分析稱,近年來,兵團盡管通過推廣機采棉,降低了棉花成本,提高了植棉效益,但新疆運距長,農資物化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內通過大幅度降低成本增強棉花市場競爭力的想法不太現實,特別是面臨突然而至的棉花目標價格試點改革政策,近年只有在提高棉花質量方面挖潛力。座談會上,兵團供銷社主任張林澤更是直言:“只要質量好,不擔心賣不掉,關鍵是質量,抓品質是今年賣棉的重點任務。”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棉生產基地,兵團棉花曾經一度享譽四方,是市場上最為暢銷的產品,但如今還需要為質量如此大費周章,的確令人費解。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唐成棉業有限公司將2012年使用的美國棉、澳大利亞棉、兵團機采棉及手采棉質量進行比較,無論是機采棉還是手采棉,其纖維長度、棉結及短絨率、異性纖維都明顯較進口棉差,這也意味著如果不提升棉花質量,兵團的棉花在市場上將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針對兵團棉花質量問題,兵團農業局局長孔軍表示,近年兵團大力推廣機采棉,降低了棉花成本,提高了植棉效益,但也因機采模式和加工系統未完全成熟,以及連續3年臨時收儲,各植棉師低產田和次宜棉田沒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