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棉花收儲政策正式迎來“拐點”,
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出臺《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俗稱“一號文件”),提出,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同時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
這意味著,已經實行了5年之久的大豆棉花收儲政策正式迎來“拐點”,將走向終結。
據了解,為了保障農產品種植面積及保護農民的利益,在2004年,中國開始對小麥、稻谷實施糧食最低收購政策,自2008年起,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農作物實行臨時收儲政策。
可是,隨著這些托市收購政策的深入,卻引發了多重的問題和矛盾,尤其是扭曲“市場價格”及執行中的亂象,更是飽受詬病。
據河南省棉花協會副會長王超介紹,棉花收儲政策實行期間,我國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了幾千萬噸棉花,這致使國內棉花市場與國際棉花市場脫節,出現了嚴重的價格倒掛現象,國內棉花價格較全球基準價格高出40%之多。
不只棉花,大豆亦然。例如,2013年大豆臨時收儲價4600元/噸,美國大豆進口折算到港成本不到4200元/噸,南美大豆更是低至4000元/噸左右,價格倒掛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受壓榨利潤驅使,國內大部分的大豆壓榨企業大量依賴進口大豆,國內大豆銷售不佳,農民叫苦連天。
更為嚴重的是,實行收儲政策所期待的穩定和保障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也不斷亮起了紅燈,不論是大豆的主產區黑龍江,還是棉花的主產區河南都出現了大幅度萎縮,并且呈現連續萎縮的態勢,亟待改善。
這一局面甚至讓當初支持政策落地的行業協會也始料不及。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高芳在一個行業會議上說:“這不是我們的意圖,當我們建議制定政策的時候,沒有打算在如此大程度上影響紡織廠。我們沒有想到,這個政策執行了這么長時間。”
探路“直補”將定價權給市場
事實上,自2012年以來,有關臨時收儲政策退出大豆、棉花、油菜籽農產品的討論頻現市場。有分析人士表示,雖然收儲政策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然而,多年實施的收儲政策受益者并非農民,而是中間貿易商。農民得到的實惠并不是很多。
這也引起了國家發改委的注意,派出了調研組對收儲政策的情況及影響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在2013年的7月份明確指出,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為重點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嚴重扭曲了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盡快探索實行對糧食市場扭曲較小的差價補貼、穩定價格措施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
而國家2014年的“一號文件”在明確將大豆和棉花已經實施5年之久的收儲政策走向終結的同時,祭出了目標價格直補的大旗。
所謂目標價格,即有關部門根據當年的物價水平、糧食生產利潤、農民收入增長等因素,確定目標價格。收獲后,如果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農民就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將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
由“收儲政策”到“直補政策”的更迭,在王超看來,這一變化所釋放的信號,正預示著國內棉花及大豆價格將進入市場定價模式,隨著此前國家對棉花價格“兜底”行為的終結,國內棉花價格將回歸市場,對于國內外長期價格倒掛的現象也將有所改善。
據了解,就目前而言,在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實行棉農直補試點中,有關直補政策的具體細節還沒有敲定,尤其是在直補價格和方式等方面也沒有形成統一方案。
對此,有分析指出,伴隨著直補政策的落地和執行,2014年國內棉價可能會因向市場靠攏而下跌,這有利于國內紡織業國際競爭力提升,但棉農擔心棉價下跌后補貼不夠影響收入,另外棉花供給過剩局面可能導致新的“賣棉難”。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一號文件”指出,內地范圍內暫不推行“直補”政策,但是執行何種棉花及大豆政策,還尚未可知。這已經引起了內地業內人士的關注,如果沒有收儲政策的依托,也沒有直補政策的保障,將大大挫傷包括河南在內的內地棉農及豆農的利益及種植積極性,進而對整個行業及市場產生較大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