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價格高 國內紡企呼吁調整棉花收儲政策
9月份是新棉上市的時間,棉商曹先生又將開始忙碌。這兩年來,他從棉農手中收來的棉花,加工成皮棉后直接進入國家收儲庫。目前,國內棉花現貨市場價在19200元/噸~19400元/噸之間波動,而國家20400元/噸的收儲價比這高出大約1000元/噸,他相對輕松地賺了一筆。不過,曹先生最近收到風聲,這樣安穩(wěn)舒適的日子明年或發(fā)生變化。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棉花收儲政策調整確實在推進中,將選擇產棉重地新疆為試點。不過,他沒有透露更多的信息。
紡織業(yè)資深專家汪前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道,棉花敞開式收儲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國內的棉價,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目前國家臨時收儲棉已累計近1000萬噸,儲備棉庫存及財政壓力巨大,而且由于收儲價支撐,國內棉價依然比國外高出3000~4000元/噸,不利于下游紡織服裝企業(yè)發(fā)展。預計棉花敞開式收儲政策將于明年做出調整,業(yè)界建議實施棉農直接補貼模式。
內外棉價差高,紡企叫苦
自2011年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啟動之后,國產棉花終于告別價格“過山車”而趨向平穩(wěn)。不過,上游利潤受到保障,下游棉紡企業(yè)卻因此被沖擊到。
近兩年來,因市場需求疲軟,國際棉價大幅跳水,去年國內棉價甚至比國際棉價高5000~6000元/噸。盡管目前國內外棉價的差價縮小到3000~4000元/噸,但對于國內紡織服裝企業(yè)來說,與國外同行相比,一開始就輸在原材料采購價上,自身競爭力難以提升,加上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市場疲軟等因素疊加,要求調整棉花收儲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
杭州市輕工工藝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棉織品部經理林巖告訴記者,該公司一些工廠的生產線在8、9月份將空閑起來,而往年7~9月份恰好是加工生產的高峰期,一方面是今年國際市場不大好,另一方面是客戶將部分訂單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我們的客戶基本在東南亞都有采購,雖然東南亞交貨期以及質量不如我們,但其棉花原料比我們便宜,勞工成本又便宜,因此,客戶往我們這邊下的訂單有所減少。今年來,我們部門出口額下滑4.7%,利潤也有所下降。”林巖說。
杉杉集團國際貿易部負責人朱素君也稱,杉杉這幾年出口都比較淡,今年壓力更大,價格被壓得很低,且訂單批量越來越少,之前一款一色的訂單一般起訂1000件,至少也要500件,而現在只有200~300件,成本壓力加大。
{page_break}
多家紡織服裝企業(yè)均反映,目前訂單呈現下滑趨勢,除了與國際需求有關,與國內棉價受政策保護也有關系,讓成本居高不下,而客戶則因為國際棉價回落拼命壓價。“用棉成本明顯比東南亞的企業(yè)貴,基本蠶食了我們所有利潤。一旦棉花價格由市場決定,棉價可能會明顯回落,有利減輕我們的負擔。”林巖說。
收儲政策待完善
目前,除了高棉價差影響到國內棉制品競爭力外,還有諸多問題困擾著中國紡織企業(yè)。
雖然國家實施收儲政策是為了保護棉農利益,但仍未改變國內棉花種植面積整體下降的趨勢。今年棉花種植面積首次下降至46.7萬平方千米以下水平,中國棉花協(xié)會數據為45.6萬平方千米,較去年下降6.7%。汪前進分析指出,收儲政策產生的利好在一定程度上被棉商拿走,棉農從中獲利有限,且造成植棉成本大幅上升,也影響到棉農種植的積極性。因此,業(yè)內建議考慮采取向棉農直補的模式。
還有,對比近幾年每月的棉花庫存走勢,今年由于無限量收儲政策的支撐,使得市場庫存均轉向儲備庫,導致整體市場周轉庫存偏低。這并非市場真實需求量增加,容易讓棉價失真,影響到市場供求關系定價。此外,盡管國外棉價比國內棉價低,但今年1~6月,我國累計進口棉花241.16萬噸,同比減少21%,這說明全球下游紡織消費疲弱的情況下,國內紡織服裝庫存高企,采購原材料并不積極,情況不容樂觀。
“從這些方面看,當前收儲政策存在諸多弊端,不利于我國整個棉紡業(yè)的發(fā)展,有待完善。不過,如果在目前國際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較大幅度地調整臨時收儲政策,棉花價格有可能產生巨大波動,整個紡織工業(yè)鏈條承受的風險和壓力或許更大,因此即將實施的《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應該不會再進行大的調整,應該是對2014年度棉花收儲政策進行調整,但收儲政策也不一定全取消掉,或者將與對棉農直接補貼的形式并行使用。”汪前進判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