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期待啟動棉花“直補”政策
近期,2013年中國國際棉紡織會議暨中國國際紡織原料市場會在寧舉行,全國數百家企業匯聚南京。采訪中記者發現,被國內外高棉價差拖累了競爭力的企業們,不約而同將矛頭尖銳指向當前的棉花體制,呼吁啟動棉花“直補”,在保護好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放開市場化競爭。
去年以來中小紡織企業紛紛關門,導致10萬人失業。
飽受詬病,卻暫時別無他計,今年我國的棉花政策問題依然“懸著”。根據《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今年一切照舊,國家按照2萬多一噸向農民收購儲備棉,以1.9萬元左右/每噸拋儲。
可買進口棉卻受到配額限制。配額甚至被“商品化”了,一些神通廣大的企業弄到配額,轉手倒賣,去年每噸配額最高炒至3500元以上。
今年,這些問題將繼續把紡織行業往懸崖邊緣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透露,首當其沖的是中小企業,去年至今,全國中小紡織企業關門導致產能減少約1000萬錠,失業約10萬人。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棉花問題已引起國家重視,5月23日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專門召開會議,與相關部委、協會、單位探討“棉花直補”問題。
不受歡迎的儲備棉
企業為什么這么不待見儲備棉?
一個原因是價格差,國外棉花價格比國內低3000—5000元/噸。福建嘉達公司人士說:“按照國內的價格,即便我們做精梳的,都照樣虧損,一般品種的更別提了。”
還有一個是質量問題。湖北孝棉的負責人說,最近他們買的國儲棉,顏色發黃,每一捆顏色都不一致。“政策必須要變,再這樣收儲下去,質量無法控制,買回來連普通的紗都做不了,占用資金還特別大。”他說。福建嘉達人士認為,儲備棉的質量問題,或是因為從儲備到拍儲的過程中,很多部門把關不嚴而導致的。
政策最想保護的農民,收益也不算多。以當前棉花收儲價格20400元/噸為例,棉農交售籽棉的平均價格約4.5元/斤,如果每畝產量平均在500斤,按照當前農民種植成本大概在2000元/畝左右,棉農實際收益在250元/畝左右。
相反,棉花加工企業收益卻高于農民。按照棉花臨時收儲制度規定,只收加工過的皮棉,而不是農民的籽棉。以棉花收儲價格20400元/噸為例,棉農交售籽棉平均價格按照4.5元/斤交給棉花加工企業,棉花加工企業從收購籽棉到加工成皮棉(加工成本為900元/噸左右),皮棉市場流通價大約為19500元/噸,棉花加工企業每噸收益大約在1000元。
行業呼喚棉花體制改革有所突破
王天凱表示,當前,一個巨大的“棉花結”捆住了紡織行業,行業最大希望是我國棉花體制改革近期有所突破。
“該保護的保護好,我們非常支持保護農民,但該放開的也要堅決放開,讓市場自我調節。保護農民,國家可以直接補助到農民手中,之后的程序則按照市場機制走。當前,如果企業一半的領導都去‘扛’棉花(找進口棉配額)了,哪兒還有精力搞技術改造、管理升級?臨時收儲政策之下,巴基斯坦、印度的棉花、棉紗制品蜂擁而至,以低成本沖擊我們中小企業市場,中小企業是不服氣的,因為這是不公平競爭,他們的退出很無奈。紡織是一條成熟的產業鏈,要參與國際競爭,關門不行,要開放,這是棉紡行業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他說。
然而,面對業內的熱切盼望,昨天,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新政出臺暫無“時間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