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土家族服飾的文化內涵以及現狀
土家族服飾文化及內涵
土家族服飾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四個方面的文化內涵,是反映土家族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反映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反映土家族審美情趣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反映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載體。
比較而言,土家族服飾沒有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接近生活型、實用型。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以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纏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掛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艷桃花繡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過去土家男女不穿襪,興打綁腿,尤以男子將褲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專家說這是土家兵戰爭裝束,有土司“兵農合一”傳統制度的痕跡。而民間百匠,又有不同職業裝,如鐵匠穿長而寬的牛皮肚兜以防灼傷;獵戶掛繡花子彈肚兜是實戰需要;農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則是農事需要。對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還要按土老司的指點戴“百家鎖”、穿百納衣,即從一百戶人家討一百塊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則難養成人等等。故外人說: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講究”。
土家族服飾文化的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家族服飾逐漸發生了深刻的時代變遷。一方面,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下,土家族傳統服飾逐漸陷入了被邊緣化的困境,穿戴土家族傳統服飾的人越來越少,穿戴各種現代時裝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著土家族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增強,我州生態文化旅游迅速發展,各種民族節慶活動逐漸增多,使土家族服飾重新受到關注。表現為人們對創新土家族現代服飾的要求越來越強,各地研制的土家族現代服飾越來越多。但是,近年來我州研制的土家族服飾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無法適應土家族服飾的當代變遷,無法滿足人們對土家族現代服飾的需求。
保護和傳承土家族服飾文化觀點:
1、土家族服飾文化的流失一方面是因為服飾的不斷棄舊迎新的特性,以及服飾本身的保存困難,民族服飾持有者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等多方面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有關方面目前對民族服飾重視力度不夠,研究條件較差,資金缺口較大,相關法律政策尚未出臺,大量服飾文物精品被國外人士搜集并帶出國外,這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巨大損失。針對這一情況,一方面要積極搶救土家族民族服飾資源,以免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消失;同時,還要主動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土家族人進行服飾改革。
2、開辦一個土家族服飾的展覽活動,大力宣傳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土家族的服飾文化的重要性,讓人們自覺的保護這種非物質文化。
3、舉辦一個土家族服飾的藝術節,通過藝術節來讓人們更好的認識這種服飾文化。
4、可以適當地允許商業化的進入,在確保不影響土家族服飾文化保護工作的基礎之上,將一部分如刺繡、織錦、蠟染、民族服飾的制作等手工技術商業化,使其成為真正的旅游工藝品,轉化成一定的經濟產物,在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可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有效手段。
5、館藏及個人收藏是一種頗具成效的保護形式。目前,國內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仍以博物館為主,即通過文字音像等手段的記錄,與實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館里,盡管博物館是從文物收藏的角度進行的,但客觀上對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也起到了極大的保護作用。
6、進一步提高民眾對搶救和保護土家族服飾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的認識,這同樣是一項容易被忽視,卻又不容忽視的工作重點。在輿論導向上,要十分重視和加強引導,進一步喚醒全民對土家族族服飾文化資源保護的意識,正確認識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通過媒體宣傳和教育介入等手段,加強人民的保護意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