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品牌原產地造假大部原因系崇洋心理
在裝修得富麗堂皇的商場里那些動輒幾千上萬的品牌,否則不會那么貴,也不會有那么多人去消費。可事實的真相讓人大跌眼鏡,這類看起來很高貴的品牌其實都是中國制造,而且商標注冊的時間不會超過10年。
這是中國服裝消費市場的尷尬現實。有一個經典段子:一位煤老板去意大利旅游,在當地大把撒鈔票,買了一堆價值上萬的名貴衣服,樂滋滋地回到國內,打開衣服里襯一看,卻赫然發現是“中國制造”。
毋庸諱言,意大利、法國等時尚發源地的金字招牌讓中國人趨之若鶩,如同產于陽澄湖的大閘蟹比別的地方的價值高,來自山西的陳醋比別的地方的受追捧,意大利制作的服裝也自然比中國的好,原產地優勢讓這些產品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優勢,讓非原產地產品羨慕嫉妒恨。既然先天上比不過你,那我就山寨你,于是就有了原產地造假。
國內通行的服裝原產地造假,是到國外或者中國香港去注冊個空殼公司,將國內生產的服裝包裝成“洋品牌”或者“港品牌”,然后捏造出一堆品牌發展歷史,比如捏造該品牌在法國上流社會廣受歡迎的美麗故事,把品牌的創立時間往前推幾十年,這樣一來,這個假洋品牌便搖身一變,身價倍增。而一般的消費者是絕對不可能去求證的。據說正是看到原產地造假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在南方某個服裝聚集地的小縣城,當地政府竟然公開鼓勵當地的服裝企業去日本、韓國等地注冊公司,并鼓勵當地的文化創意公司為其日韓身份提供整套的品牌設計創意包裝。在政府的支持下,當地原產地造假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且經濟效益顯著。
由此也使得目前代辦注冊公司的中介業務非常繁榮。這些中介公司可以為有需求的服裝企業任意提供英國、意大利、韓國等國家名稱,集團公司、國際集團等稱謂也“隨你選用”。
可以說,中國原產地造假風氣的蔓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崇洋心理惹的禍。
和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不同,日本消費者則較“自戀”,更喜歡自己的東西。中國消費者把產品看做是老婆,總覺得是別人的好;而日本人把產品看做是孩子,當然是自己的好。放眼望去,日本商場里賣的全是本土產品,上面印著日語“身土不二”,意思是土生土長的日本貨。就像是中國人樂意買進口貨一樣,日本人最中意買自己的本國貨。
但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卻很大。本土產品根本滿足不了日本消費者的需求。日本消費者的本土喜好心理和實際消費現實,造就了日本把大量進口的產品進行原產地造假。如把從馬來西亞進口的鰻魚放到浜名湖里游上一周,它就成了浜名湖產的鰻魚,把朝鮮的玄蛤放到日本的砂浜睡上一個月,它就成了日本產的玄蛤。日本人穿衣服,除了歐美的能夠打動他們的心,在中國流行的韓貨在日本認知度很低,中國的服裝就更難打動他們了,他們其實也更喜歡日本貨。
而作為“受害者”,意大利為了保護自己作為時尚發源地的形象,意大利時尚協會發起了“拒購無原產地標簽服裝”運動,但這一舉動也遭到了不少國際人士的反對,認為它有保護主義的嫌疑。而實際上,對于造假者而言,除了因為必須強制貼上原產地標簽的成本略有提高外,在市場銷售上無任何實質性影響。有歐洲時尚人士甚至認為:“這種標識不僅對消費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誤導消費者,如一件“madeinItaly”的襯衫,卻是在中國縫制的。”
原產地造假欺騙了消費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讓消費者用娶小姐的錢買來了一個丫鬟。但如果“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你又有什么辦法呢?造假也有理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