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被的質量問題及現場鑒別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床上用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料上做手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謀取暴利。
在日常的監督檢驗過程中,我們發現蠶絲被的問題集中在標識不規范,概念模糊,填充物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方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根據工作經驗總結了部分現場鑒別的方法。
1標識不合格
按照標準要求,蠶絲被的產品標識必須正確標注的內容有: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產品名稱、產品號型和規格、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洗滌維護方法、產品標準編號、產品質量等級、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不合格蠶絲被的標識往往有以下兩方面問題:
1)未按標準要求標注標識。項目缺項、耐久性標簽與產品外包裝上的標簽標注內容不一致等。例如:耐久性標簽標注的內容為:“桑蠶絲50%、粘纖50%”,而外包裝標識標注的內容為:“100%桑蠶絲”。消費者往往只能看到外包裝的標識,從而上當受騙。
2)使用模糊概念,不具體標明蠶絲的種類和長度。如正確標注應為“50%桑蠶絲(中長絲綿)、50%柞蠶絲(中長絲綿)”的蠶絲被,只標注為:蠶絲100%,實際上桑蠶絲的價格要高于柞蠶絲,而消費者通過標簽不能真正了解產品的品質。另外,對于制作被胎來說,蠶絲的長度越長越好,如整條被胎都是由長絲拉制而成的,則不易發生位移變形;如果被胎為中長絲綿或短絲綿制成的,則纖維易發生位移變形、糾結成團,這樣在加工時就必須采用絎縫工藝,而經絎縫的蠶絲被胎受針線拉扯、擠壓,被胎內空氣保有量少,蓬松度較差,保暖性就相對較差。
2填充物以次充好
消費者大多都是采用眼看、手摸、燃燒后捻殘留物和聞氣味的辦法來判斷產品質量,有的被胎全部或部分用柞蠶絲冒充桑蠶絲,而桑蠶絲和柞蠶絲的燃燒性能相同,普通消費者通過這些方法不能分辨產品質量,即使專業技術人員也需要借助顯微鏡等方法才能準確判定。有部分商販把滌綸被當蠶絲被賣,在包裝上印上“蠶絲被”或“純蠶絲被”標識,以一、二百元一條的低廉價格吸引消費者,這些商販經常出現在早市、夜市、不規范的展銷會上,有的還出現在規模較大的正規展銷會會場外,以處理展銷樣品的名義銷售這些假冒被。這類假冒被很容易鑒別,消費者只要稍加警惕,打開被胎扯出少量絲綿用火燒一下就會發現,滌綸燃燒時冒黑煙,殘留物結硬塊,捻不碎。但粘膠纖維和柞蠶絲(桑蠶絲)混合在一起后也具備這些特征,因此,這類混紡的產品也容易使消費者上當。
3 現場鑒別方法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專門進行了研究,總結出在沒有儀器和化學檢測手段的情況下,現場判斷粘膠和柞蠶絲(桑蠶絲)混合加工的被胎的方法。由于粘膠和蠶絲的特性不同,生產企業很難做到混合均勻。以一樣品為例,打開被胎套,仔細觀察被胎,可發現被胎上存在多處白度更白、光澤更亮的“絲棉”(如圖1),取白度和光澤差異較大的絲綿各一縷,并排繞在手指上,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兩縷絲綿有較明顯的不同(如圖2):右邊一縷絲棉更順直,排列整齊,顏色較白,極光強;而左邊一縷沒有右邊的順直,白度差些,光澤則較柔和。然后分別將這兩縷絲綿進行燃燒,結果見表1。
表1 樣品燃燒狀態列表
燃燒灰燼圖見圖3和圖4。圖3為左邊的絲棉燃燒前、燃燒后、殘留物的狀態,符合蠶絲的特征;圖4為右邊的絲束燃燒前、燃燒后、殘留物的狀態,符合粘膠的特征。
圖1 被胎上的絲綿
圖2 兩種絲綿的差異
圖3 左邊的絲棉燃燒前、燃燒后、殘留物的狀態
圖4 右邊的絲束燃燒前、燃燒后、殘留物的狀態
從以上兩縷絲束的燃燒特征可以現場判斷為兩種纖維,即蠶絲和再生纖維素纖維,而不是純蠶絲纖維。可通過取樣檢測進一步檢驗確定蠶絲和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品種。根據以往的檢測結果,絕大多數摻假被胎的纖維是柞蠶絲和粘膠。此外,在打開的被胎里往往還會有多處“塊狀物”,如圖5所示。塊狀物是些短纖維糾纏在一起,經燃燒試驗會有燒毛發味,殘留物為松而脆的黑色顆粒,這樣可以基本判斷為蠶絲短纖維。
圖5被胎里的“塊狀物”
為了更好的發揮監督職能,及時有效地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就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還要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特別是要有一定的現場判斷能力,這樣才能及時采取措施,穩、準、狠的打擊欺騙消費者的違法行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