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尖上翹,為中國古鞋典型特色
一直以來,古鞋最典型的特征。但是,縱觀世界鞋史領域,我們驚奇地發現,鞋翹竟是全世界古鞋的共同特征。
史稱,我國鞋翹始于先秦。其實,鞋翹的起源時期還可提前。青海出土的氏族時期的陶器上畫有一人.足上不僅已著鞋,而且鞋尖上翹。這應被視為我國最早的鞋翹形象資料了。
此后,1935年第十二次發掘殷墟時,在侯家莊西北岡HPKM1217墓發現一件石刻,是一無頭人像之右半身,肩以上截斷,著裹腿和翹尖鞋。史學界認定這是商代一部分人的裝束,由此可以說明鞋翹已十分普遍。
春秋時,古人已對履頭前翹十分重視,并有專門記載。《儀禮士喪禮》曰:“蒸結于附,連絢。”絢是古時鞋頭上的裝飾,有孔,可以穿系鞋帶。
至漢代才見履頭絢有分歧,稱為歧頭履。湖南長沙馬王堆工號墓和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均出土過雙尖翹頭的歧頭履。
南北朝時,鞋飾豐富,款式各異,主要也表現在鞋翹上。如:晉有鳳頭履、聚云履,梁有分梢履、立鳳履、翁頭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永嘉間又有鳩頭履。其中,鳳頭、立鳳和玉華飛頭履為婦女所穿,.其他一般為男子所著。{page_break}
其時,女鞋鞋翹還有多瓣形的,一般鞋頭都很高。
起源較早的展,古今通用蒲草,麻葛,其鞋頭也以鳳頭,伏鳩和鴛鴦為飾紋。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遷葬的王斡墓內發掘出陶鞋一雙,鞋翹也呈如意狀。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絹畫,圖中婦女著高頭絢履。唐二代婦女的履式區別主要在鞋頭上,或圓,或方,或尖,或分為數瓣,或增至數層,但又都為高翹形式。
此類鞋飾可從唐代詩詞中找到印證。如王涯詩曰:“云頭踏殿鞋”。元稹詩日:“金蹙重臺履。”凝詞曰:“叢頭鞋子紅編細。”
唐代多采多姿的鞋翹為后人留下了不少實物。如:吐魯番出土的一雙高頭錦履,幫用變體寶相花錦,前端用紅底花鳥紋錦,襯里用六色條紋花.鳥流云紋錦縫制,極為絢麗。
古時,這種有高頭鞋翹的云島是這樣制作的:以白布為鞋,青布作高,挽云頭鞋面,以青布作條左右分置,每邊橫過六條,以象十二月意。
始于五代的尖足鞋,即“三寸金蓮”,到了宋代,便產生了翹尖小腳鞋。宋人所畫《女孝經圖》中女像即著這種紅翹尖履。南宋墓甚至還出土了鞋翹高達七、八厘米的尖足銀鞋。
明代受元朝服飾的影響,靴子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由于明制嚴格規定了穿鞋等級,故一般土民仍以穿鞋為主,其制鞋技藝水平的提高也仍以鞋翹為標志。蘇州市郊虎丘鄉明代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王錫爵夫婦合葬墓出土過一雙云頭如意紋白布底黃緞面男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