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旗袍的香港摩登
若是推選中國女性代表服飾的話,旗袍一定是首選,因旗袍不僅能彰顯東方女性的美態,又別具中國文化意義。
當年今日話旗袍
旗袍原指清朝八旗婦女的長袍。戀衣癖嚴重的張愛玲在《更衣記》里寫現代旗袍之前的那段中國女性著裝:“我們不大能夠想象過去的世界,這么迂緩、安靜、齊整——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有什么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從17世紀中葉直到19世紀末,刺繡。
上世紀30到40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期,由于受西方服飾的影響,旗袍設計變得窄身修長,兩側開高衩,盡顯中國女性的體態美,旗袍成為中國婦女最普遍的服飾。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的《制服條例》里,將旗袍列為了女子禮服,而一些西方的時裝設計大師,最著名者如法國的Paul Poiret,已陸續將中國女裝風格結合于自己的時裝設計上,美籍華裔女星黃柳霜在走紅時期就曾把中國女裝帶入好萊塢,艷星Marlene Dietrich在1932年主演的電影《上海快車》中又帶起好萊塢電影的中國題材熱,中國服裝[6.80 4.94%]自然也成為一種吸引力,許多在華的外國女性在那時已經開始嘗試穿華服,這些都帶動了旗袍的改良和流行風潮。尤其是在當時的上海大都會里,婦女紛紛以穿著旗袍為時尚,《良友》、《婦人畫報》等女性雜志和廣告牌上紛紛刊登各種旗袍款式的摩登照,1930年先施[0.48 -0.42%]公司對抗洋貨時裝的國貨“時裝表演大會”上,就專門有兩組“短旗袍”和“長旗袍”的系列。
上世紀50年代后,雖然越來越少人以旗袍作為日常服飾,但一些名媛如一生摯愛旗袍的宋慶齡等高官夫人出席國事外交場合時,仍然將旗袍當作禮服,加強了它作為中國文化象征的身份。至上世紀60年代末,隨著大量西式成衣的出現,旗袍在日常服裝領域里,才逐漸走向了衰微。
香港的旗袍摩登
時代轉變,當旗袍在內地幾近銷聲匿跡時,它在香港依舊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不同的領域都持續存在。當時旗袍存在的一個主要形式是校服,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因而現在的香港人對這個傳統服裝仍一直保留著鮮明的印象。曾于香港創立儀態學校的華慧娜女士說:“我從中學時期開始就穿旗袍,絕對是一位旗袍愛好者,其實旗袍既不會過時,又可以于不同場合穿著,只要身材不走樣的話,一件旗袍絕對可以穿上十年八載。”
有趣的是,香港的選美是保存及傳揚旗袍文化的另一重要途徑。自1973年起,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參賽者穿著旗袍的環節,通過電視傳播而深入人心。這次展覽中最矚目的展品之一,就是當年朱玲玲參加1977年香港小姐競選時穿的綠色旗袍,旁邊的錄像里顯示她和多位香港小姐穿著旗袍等候頒獎的片段,其中也包括了之后在電影《花樣年華》中將旗袍穿得風情萬種的1983年香港小姐比賽中的29號美人張曼玉。
當香港代表前往境外參加國際性選美時,亦多以旗袍為民族服裝。在1970年香港官方出版的日本萬國博覽會小冊子上,也有特別突出的穿旗袍的香港女子形象。而香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以旗袍形象示人,1960年,在香港灣仔,攝影家邱良就曾拍下兩位身穿旗袍的香港女子的背影——過膝的開衩旗袍,腰身緊繃貼體,風姿綽約,引人遐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