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拔上的文化
鞋拔,是我古銅器家庭藏館中一類重要藏品。
鞋拔,俗稱“鞋拔子”、“鞋溜子”、“鞋撐”、“鞋撬”、“鞋攀”等,是拔鞋的工具。多數形狀似綻開的一片白玉蘭花瓣,一般長12—13厘米,寬3—4厘米,凹形,上端較小,便于手握,柄有穿眼,可以懸掛。穿較緊鞋時,放在鞋后跟里往上提,使鞋順利穿上。
玳瑁鞋拔
相傳,中國鞋已有4000多年歷史了。鞋的誕生相應地出現了鞋拔,鞋拔是穿鞋的輔助工具。它起源于布塊、布帶和手指。一開始,人們穿鞋時將手指插入鞋后跟,用力讓后跟進入鞋內。后來發明了將布塊、布帶縫在布鞋(包括童鞋、繡花鞋)的后幫口上,穿鞋時用手拽住往上提,這就是鞋拔的雛型。解放前,鞋拔差不多家家戶戶或旅館、客棧中普遍使用。解放后時至今日,由于穿布鞋、繡花鞋少了,自然也難見它的蹤影。目前整個上海灘找不到一家鞋拔專業商店,只有在調劑品商店或舊貨地攤上才偶爾見到它的憔悴面龐,不招人青睞。另外,有些大賓館還備著塑料鞋拔供旅客使用。據悉,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巴基期坦、越南等許多國家還在普遍使用鞋拔。
我收藏鞋拔,已有十多年了。舊社會家里窮無錢買鞋,一天,我光著腳板和小伙伴到市郊江灣火車站附近撿煤渣,右腳腕不慎被一塊玻璃頭戳破血管,鮮血直流,差點喪命…,以后父親用人力車廢舊輪胎為我制了一雙特殊的“草鞋”,借以保護腳的安全。上海解放了,我這個窮孩子也翻身當家作了主人,逐漸萌發了收藏鞋子以志牢記苦難童年的意念。一天,偶爾在地攤上發現一枚白銅鏤花鞋拔,煞是惹人喜愛,就買下了它。它啟迪了我:鞋拔和鞋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歷史遺留下來的絕沒有鞋子那么多,體積小又輕巧,好收易藏。從此,我就開始了鞋拔收藏生涯。
馬頭銅制鞋拔
如今,我已收藏了數百枚各種類型鞋拔,多為清末民初之古物。這些具有感性的物件是對這些歷史時期的印證,讓我們知道前人是怎么生活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是個什么樣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收藏是對歷史文化的修復。鞋拔雖小,可它也是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