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絲綢亮相西安國際紡博會 “西陣織”最為珍貴
第六屆西安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在曲江國際會展中心開幕,陜西絲綢集中亮相,吸引了眾多媒體記者、參展客商關注。
陜西絲綢主打“絲路”牌 規劃建設絲綢博物館
記者從第六屆西安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組委會了解到,本屆大會陜西共有30余家蠶桑絲綢企業參展參會,集中展示陜西絲綢產業發展水平。
記者在展會上看到,參展的陜西絲綢企業在宣傳上,大都以“絲綢之路”為切入點。其中,陜西農業產業化龍頭業楊凌圣桑集團還首次展出了“絲路圣桑”品牌的系列絲綢產品。
在楊凌圣桑集團展位,除了高級絲綢家紡及服裝產品外,還展出了頗具歷史價值的繡品和織物。展品中的“西陣織”最為珍貴,是5、6世紀中國的養蠶繅絲的技術傳到日本后,開發出的一種把絲線先染過色后才織成圖樣的紋織品,技藝曾一度失傳。
據魏文莉介紹,這些繡品和織物是圣桑集團在多年來從中國和日本民間收藏而來,旨在展示大唐絲綢曾經的輝煌。目前她們正在楊凌圣桑基地規劃建設絲綢文化博物館,把近年來收藏的繡品、織物及紡織工具等一一展示,讓更多的人了解絲綢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在安康、商洛等地區繭絲綢企業展區記者看到,大都推出了風格各異的家紡及服裝產品,形成了一條靚麗的絲綢產品風景線。
陜西是世界繭絲綢發源地 “十二五”末建成絲綢產品營銷網絡
記者查詢史料了解到,中國絲綢源遠流長,迄今為止考古學關于絲織品的最早發現來自浙江湖州錢山漾和河南滎陽青臺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商周時期,我國已出現羅、綺、錦、繡等品種。秦漢以后,絲綢生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絲織業得到了大力發展,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
陜西是我國乃至世界的繭絲綢發源地之一,古絲綢之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路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根據《陜西省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末我省桑園面積將發展到150萬畝,其中采桑養蠶投產桑園穩定在80-100萬畝,年發種100萬張,年產優質蠶繭4萬噸,白廠絲產量達到5000噸。逐步探索、推動桑蠶繭絲資源的“綜合利用”向“高效利用”方面轉變,推動我省繭絲綢產業由“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培育5個繭絲綢產品自有品牌,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絲綢品牌產品專賣店20個,形成我省自有品牌的絲綢產品營銷網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