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中短單占主流現象短期難以扭轉
第115屆廣交會昨日閉幕。廣交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與會188119人,與會人數比第114屆減少0.81%,比第113屆減少7.23%;累計出口成交1911.84億元(人民幣,下同),環比下降2.01%,同比下降12.64%。繼第111屆以來,廣交會持續出現采購商和出口成交額雙降。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在傳統交易模式正受到挑戰的背景下,不少參展企業逐漸將廣交會的定位從簽訂單向品牌展示轉變。對于這一挑戰,近年來致力于幫助中小企業轉型的廣交會又將如何為自己來一次轉型升級?在本屆展會上已可逐漸看到廣交會的變化。
成績 6個月以上的長單僅占16.84%
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5.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7%。其中,出口3萬億元,下降6.1%;進口2.9萬億元,下降1.2%;貿易順差1028.3億元,收窄60.9%。
“歐美市場復蘇乏力,新興市場需求疲軟,都影響了出口。”溫州天卓文具有限公司的銷售負責人蔣梨娜表示,廣交會上實際拿到的訂單不會很多,但如果不來,老客戶會認為企業經營出現問題,動搖對企業的信心,因此現在很多企業參加廣交會更像是參加品牌展,宣傳公司形象。
本屆廣交會的數據顯示,成交訂單中,3個月以內的短單占50.39%,3-6個月的中單占32.77%,6個月以上的長單占16.84%。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劉建軍表示,境外采購商下單普遍謹慎,很多中國企業受匯率波動、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增加以及國際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不敢接大單、長單。“廣交會出口成交中短單占主流現象短期內難以扭轉。”
趨勢 從“搶訂單”轉向“搶眼球”
實際產生訂單的減少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意味著廣交會的吸引力開始削弱。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認為,作為傳統貿易平臺的廣交會受到各種沖擊,獨霸進出口貿易入口的地位已經逐漸動搖。
目前,各省區市國際貿易頻繁,外向、開放型經濟體成為現實需求,各地不同的博覽會、專業貿易洽談會眾多,沿海的港口城市有大量的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去年又新開辦上海自由貿易區,這些分布全國的展會、園區無疑分流、弱化了廣交會的作用。
應對這些競爭,近幾屆廣交會呈現一個新趨勢:廣交會也從拼“搶訂單”,變成通過創意設計“搶眼球”吸引新采購商。廣交會的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品牌展位11806個,占出口展區展位總數的20%。廣交會期間,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70家中外設計公司與制造企業的對接會,成為廣交會最具人氣之處。截至5月5日上午,品牌展區成交占總成交額的33.98%,擁有自主品牌、設計理念先進、技術不斷創新的高附加值產品成交較好。
劉建軍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加快轉型升級、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是今后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
創新
為全球采購商開放電商平臺
隨著廣交會功能的改變,很多訂單需要在廣交會后幾個月內才會逐步簽訂,如何將這些交易意向留在廣交會平臺上,是廣交會需要考慮的事情。對此,廣交會電商平臺在今年作出重大改版:由過去的封閉式注冊調整為開放式注冊,面向全球采購商開放注冊,而不僅僅是參加廣交會的采購商。
截至5月4日,廣交會電商平臺新增采購商會員數23022個,有效商機68925條,供應商登錄平臺次數22561次,采購商響應需求次數13014次,網站瀏覽量單日最高達到63038次,其中獨立訪問者單日最高達到5716個。
廣交會這一改變也符合如今外貿電商化的趨勢。記者在廣交會現場采訪發現,試圖嘗試與電商結合的參展商不在少數。在廣東地中海衛浴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不少顯眼的地方都張貼著二維碼。該公司經理徐輝透露,客戶可以通過掃描該二維碼直接鏈接到公司所在的阿里巴巴官網。據徐輝介紹,目前地中海衛浴的客戶來源,其中20%都是來自B2B線上渠道,并且客戶數量呈逐年上升。
廣交會副主任、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王潤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廣交會具有的獨特性是其他線上電子商務、其他區域展會無法提供的,它們正在逐步成為廣交會新的吸引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