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紅與會展的融合,用細膩理順了展會的千頭萬緒
衣畫而裳繡,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標準和生動體現。誰是第一個拿起針線的女性已無從可考,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織帛,并悉心向部落里的女性們傳授技藝,由此也就開始了以紡織、刺繡、縫紉技藝合稱的中國女紅的歷史。從養蠶栽棉到紡紗織布,從穿針引線到縫衣繡服,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也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
當出自女子之手的閨閣織繡技藝“躍然衣上”時,所呈現的不僅是穿著者的品位和繡者的工藝,在作為社會最高和較高階層的“正裝”時,還是涉及“章服制度”的身份標識,即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紋是不一樣的,都有一定的規定,以此區別身份等級??梢娫谀懈椀纳鐣?,女性在以女紅解決了“穿暖”這等重大民生問題的同時,還承擔了為封建統制階級繡制等級官服的“政治任務”。
那么在走向現代社會的進程中,當紡織、刺繡技藝已實現產業化、機械化,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時,女性也早已從傳統女紅勞作中解脫出來,可以和男性一樣,在現代社會中的任何領域靠自己的勞動收入自食其力,而不再像古代遭遇家庭變故、要獨自承擔養家糊口任務的孤苦女子那樣,只能靠“賣針線”度日。
雖說女紅已不是現代女子的“必修課”,但對諸如時裝這類高品質的追求、對傳統技藝“女紅藝術品”的鑒賞能力,都體現出了現代女性精致的生活態度。如果說親手為心愛的人、自己的寶貝織一件毛衣還是60、70后女子的“愛心女紅”,那么當今大多只能出現在風情古鎮上的老式織布機、蠟染坊、手工繡坊,也依然令80后、90后“文藝女青年們”心動??梢?,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女紅對女性都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女紅”把女性的細膩、柔韌、情致和審美都繡入或花或鳥或詩或詞的意境中,它展示的不僅是技藝,還寄予著對家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既然女紅是中華文化中帶有女性“職業基因”的技藝,對它的繼承和發展也不能僅限于現在只有小小眾才能實操的“針黹業”。完全可以在任何女性熱愛并容易大顯身手的行業中彰顯出其“職業精神”。比如會展業,女性在會展業中的高從業率和作用是這一行業同道中人的共識。女會展人用她們的靈感創意出展會的主題,用她們的細膩理順了展會的千頭萬緒,用她們的審美提升了展會的品質,用她們的執著培植著展會的規模。這個過程就如織繡一件華美的錦袍,從定底稿到漫長的操作,以一針一線勾勒著細節、之美,最終呈現出一件專屬于行業文化的心血之作。而錦袍就是“穿”在展會所屬行業身上的必須品和裝飾品,展示行業最新的趨勢、技術、品質,體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貿易的魅力。
辦大展如繡小花,做事業如同做針線,可簡可繁,可上至國家戰略,下至民間技藝。盡管“針法”相近,“工時”相近,可是手藝、心思和效果卻各不相同,所呈現出的不僅是完整的作品,還可以是藝術品、收藏品。女性的特質決定了她們向愛而生,向美而行??芍^:做展會猶如做女紅,都是因為深愛,才專注,才傾心,才會舉重若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