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線分享智能穿戴百億蛋糕
在谷歌、微軟都紛紛投入可穿戴設備領域后,英特爾也加入進來。近日有消息透露,英特爾已經收購了智能手表制造商Basis,預計花費了1億美元或1.5億美元的費用。在今年年初的CES展會上,英特爾也展示出了多款可穿戴設備。作為智能終端的下一個熱點,隨著移動互聯網基礎條件的不斷成熟,未來智能穿戴的應用將更加廣闊。而隨著4G時代的來臨,智能穿戴有望在更多的領域實現應用,這將給智能終端產業鏈注入更多的題材。
行業現狀科技巨頭紛紛搶灘
智能穿戴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的總稱,如眼鏡、手套、手表、服飾及鞋等。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技術進步和高性能低功耗處理芯片的推出等,部分穿戴式設備已經從概念走向商用。谷歌、蘋果、微軟、索尼、奧林巴斯等諸多科技公司也都開始在這個全新領域的深入探索。
比如,GoPro攝像機,記錄你所看到的一切;Nike+的運動鞋,留存你出訪的行程;Fitbit和JawboneUP,計量你每天走路的步數,監測你的睡眠情況;Kolibree牙刷,記錄你的刷牙習慣,并為你的刷牙方式評分;CloudRing智能項鏈,傳輸生活數據記錄你的身體機能,還可提醒狀態調整,作出健康趨勢分析。
在2014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智能穿戴可謂是無處不在,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腕帶和智能頭盔等。
目前谷歌、蘋果、三星、英特爾、索尼等都競相涌入智能穿戴設備。國內,百度、盛大、映趣、中興、華為、聯想、小米等企業,也紛紛宣布其可穿戴硬件研發、上市計劃。
穿戴式智能設備時代的來臨意味著人的智能化延伸,通過這些設備,人可以更好的感知外部與自身的信息,能夠在計算機、網絡甚至其他人的輔助下更為高效率的處理信息,能夠實現更為無縫的交流。應用領域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自我量化與體外進化。
在自我量化領域,最為常見的即為兩大應用細分領域,一是運動健身戶外領域,另一個即是醫療保健領域。在體外進化領域,這類可穿戴式智能設備能夠協助用戶實現信息感知與處理能力的提升,其應用領域極為廣闊,從休閑娛樂、信息交流到行業應用,用戶均能通過擁有多樣化的傳感、處理、連接、顯示功能的智能穿戴來實現自身技能的增強或創新。主要的參與者為高科技廠商中的創新者以及學術機構,產品形態以全功能的智能手表、眼鏡等形態為主,不用依賴于智能手機其它外部設備即可實現與用戶的交互。
{page_break}
消費預測明年全球市場突破百億
智能穿戴是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預計運動健身、醫療健康等領域,未來智能穿戴發展領域勢必會更加寬闊。伴隨可穿戴領域的日益火熱,以智能穿戴為代表的智能消費終端對上下游產業鏈的驅動不容小覷。在面市之初的兩三年,這是不起眼的小眾市場,但在未來三到五年后,這一領域將創造出不菲的收入。
同時,各大研究機構都對智能穿戴市場十分看好。比如,國際權威機構HIS發布一的份穿戴式科技報告顯示,預計到2016年智能穿戴出貨量將達3900萬—1.7億件出貨量。市場研究機構ABIResearch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17年,智能穿戴出貨規模將成長至1.695億臺,2011—2016五年間的平均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41%。
而根據IMSResearch的預測,2016年全球智能穿戴市場規模將從2012年的3000萬臺增長到1.71億臺,2018年將達4.85億臺,2012—2018年間復合增長率達59%。此外,根據BI的預測,2017年全球智能穿戴的出貨量將達到2.6億臺;全球智能穿戴的市場規模2018年預計達到120億美元。
在我國,據百度發布的智能穿戴用戶研究報告顯示,有九成用戶有意購買智能穿戴,這其中又有七成以上的用戶想要購買智能手表。同時,外觀有賣點的更會吸引消費者購買,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智能穿戴作為一款高科技產品,如果再具有一個時尚的外觀,將會更加炫彩。
同時,在調查研究報告中顯示,人們使用穿戴式健身設備來自三大原因:群體動機、健身目標監測和身體活動強度監控。智能手表的小巧、易攜帶、智能、裝飾性更強等優勢再一次得到人們的青睞。
艾媒咨詢發布的《2013中國智能穿戴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智能穿戴市場規模達到6.1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智能穿戴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智能穿戴設備代表著科技發展的最新方向,隨著谷歌眼鏡的發布,許多在科幻片中展現的場景也將逐漸走進現實。
{page_break}
趨勢猜想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可穿戴設備主要指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配件的一種便攜式設備。
它不僅是一種硬件設備,更可以通過軟件支持以及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
在不久之前,關于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展望似乎還顯得不切實際,但是從2013年末開始,人們越來越發現可穿戴設備開始真正地融入社會,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未來預計可穿戴設備將會呈現以下幾種趨勢:
首先,基于特定環境用途的可穿戴產品開發。可穿戴式產品未來開發的一個新的趨勢將針對特定消費者和市場。
隨著這些設備越來越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將會看到更多場合下特殊用途的應用。根據美國Forrester公司研究表明,46%的商界領袖認為移動戰略優先,可穿戴式產品代表了下一階段移動戰略發展的新方向。
其次,可穿戴產品將不再局限于腕帶和眼鏡。
腕帶和眼鏡是最常見到的可穿戴設備,未來為了吸引公眾,各個公司必須把技術和各種日常用品聯系在一起,嵌入到衣服、首飾、耳機和鞋子中的可穿戴產品將成為主流。Forrester的一項研究顯示29%的受訪者愿意穿戴掛在衣服上的設備,15%的人更喜歡嵌入到衣服中的設備。
第三,可穿戴產品將推動物聯網的發展。可穿戴式計算被定位為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通過感知和監測健康和環境情況,并記錄下相關數據,不管是視頻、聲音、照片還是位置,用戶和系統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做有趣的事情。
根據Forrester的研究,在可穿戴式產品進入主流社會前,2014到2016年間將會看到一些早期應用。到2020年,可穿戴式產品將有望成為企業、醫療保健和個人系統的中心。
第四,傳感器應用大幅增加,可穿戴設備功能不斷被拓展。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產品能追蹤的數據越多,它們便越實用。
智能手表原來只是被設計為智能手機的第二屏幕,但隨著傳感器的增加,我們可以收到提醒、追蹤數據、監控重要器官和活動情況。未來它將有望變身為健身設備,具有非專業運動員或健身愛好者可以享用和經常穿戴的廣泛特征。
{page_break}
投資機會產業鏈上三行業最受益
作為智能終端的下一個熱點,隨著移動互聯網基礎條件的不斷成熟,未來智能穿戴的應用將更加廣闊。而隨著4G時代的來臨,智能穿戴有望在更多的領域實現應用,這將給智能終端產業鏈注入更多的題材。在中國經濟處于轉型升級中的2014年,智能穿戴產業具有高成長性,可挖掘利潤空間大。
光大證券(601788)認為,可穿戴設備將帶來硬件產業鏈的變革。手表等可穿戴設備的個性化程度高,款式多,生產方式不同于傳統消費電子的單一機型大批量生產方式。可穿戴設備是配飾,用戶在形狀、顏色等外觀特征方面有各種不同的訴求,功能的多樣化更是增加了可穿戴設備的款式。
從投資機會來看,海通證券(600837)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是智能手機后另外的熱點,可穿戴設備爆發后,mems、FPC和粉末冶金是三個最受益的行業,這三個應用的結合將帶來更多用戶體驗、數據傳感、變形應用,將人的娛樂、辦公、社交、教育和醫療需求更好的融合。
看好2014年開始各類可穿戴設備的爆發,以及這些應用在智能手機的強化,未來mems、FPC和粉末冶金龍頭分別是歌爾聲學(002241)、得潤電子(002055)和長盈精密(300115)。此外,水晶光電(002273)、德賽電池(000049)、環旭電子(601231)等也將受益。歌爾聲學在藍牙技術、聲光電一體化技術的積累,無疑是可穿戴設備的龍頭。
申銀萬國研報中稱mems傳感器是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中上游技術的核心。A股中可穿戴設備上游端的主要上市公司一共有9家。其中包括生產mems傳感器及其配件的歌爾聲學、水晶光電、蘇州固锝(002079)以及漢威電子(300007);生產柔性概念元件的得潤電子和丹邦科技(002618);生產非晶態合金的安泰科技(000969)和云海金屬(002182);還有生產電池、處理器和儲存器的德賽電池。
此外,產業鏈還有國內涉足語音控制與交互技術的科大訊飛(002230)以及體感交互技術的數碼視訊(300079)。
骨傳導耳機是未來可穿戴設備產品的標配,主要組成部分是通信芯片、傳感器和微型電機,涉足的公司主要是共達電聲(002655)、歌爾聲學、海能達(002583);無線通信模組對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高效性的要求,涉足的公司有環旭電子和達華智能(002512);移動醫療組件,包括計步器和掌上監護儀、gps和運營服務,這也是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的重要拓展,主要公司有九安醫療(002432)和寶萊特(300246)。
國內涉足可穿戴下游為成品產品的上市公司只有中穎電子(300327)、寶萊特、九安醫療和奮達科技(002681)四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