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倫敦時裝周 這是一場聲望之戰
倫敦正在經歷一個持續的光輝時代,感謝一系列候選者的名字:從Christopher Kane、J.W. Anderson到Burberry和Tom Ford以及英國時裝協會(BFC)的幕后支持。但健忘的時裝人還記得嗎?倫敦以前也有過輝煌時刻。80年代的John Galliano、Rifat Ozbek、Katharine Hamnett;90年代的Nineties Cool Britannia、 Alexander McQueen、Hussein Chalayan、Philip Treacy和Antonio Berardi。
然而在這兩個十年間,激情最終還是衰落了。現金流緊張的生意蹣跚搖擺、少數幸運的才華之士都去海外辦秀或者工作了。比如Stella McCartney, 她在1995年圣馬丁舉辦畢業秀之后便迅速被法國時裝Chloé招入麾下, 再也沒有出現于倫敦時裝周的秀場上。設計師當然還有留存, 但倫敦在全球時尚版圖上整體萎縮成了一個存在感不強的小點: 創意雖有趣,商業感卻微不足道。如今這個生長繁榮的循環是否能持續下去呢?倫敦作為時尚之都最終能建立起權威對抗競爭者紐約、米蘭和巴黎嗎?
“如果說這一刻是屬于倫敦的,那么‘一刻’肯定是足夠長的一段時刻。” 1997年便發布自己同名品牌的設計師Matthew Williamson感慨萬千。他曾在紐約作秀打拼,2007年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倫敦不只是一個 ‘show city.’如今設計師越來越精明并且想建立長期的生意。”
顧問Robert Burke則認為2012年6月開始的倫敦男裝周的成功是最好的證明。“紐約就永遠沒有能力舉辦男裝周。”John Galliano在80年代晚期的商業總監Lemos對媒體坦言道, “倫敦當時非常酷。John剛剛獲得了BFA年度設計師大獎,但他對商業一竅不通。所以其工作室在一個月內關閉后,支持者們迅速撤退了。John只能孤身前往巴黎,尋找新靠山。今天,BFC絕不會允許類似的事件再發生:設計師從創業初始階段就被教會如何看懂財務報表和數字。”
而一場由BFC揭幕的、達沃斯風格的時裝論壇也將在6月24日舉行。核心話題便是與投資者、企業家、政治家討論全球時尚產業的成長。這個游戲是場長期戰, 有不少人都在爭論它是否值得玩下去: 根據Oxford Economics發布的最新數據, 英國設計師時裝在一年內上升了20%,目前價值在25億英鎊與29億英鎊之間。
在BFC的眾多項目之中,還包括一個邀請制的時尚基金:一群企業家給設計師們提供時間、資金幫助其拓展生意。從該基金中獲得好處的設計師包括Roksanda Ilincic,Mary Katrantzou, Lucas Nascimento和Nicholas Kirkwood。“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他們成為全球性的品牌。”基金創始成員之一、前投資銀行家Felicia Brocklebank滿懷熱誠發表示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