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雙方博弈江蘇國際服裝節
昨天,來自美國、德國、西班牙、香港等全球各地的16家優質國際“買手”,云集在第十三屆服裝節國際買賣洽談會現場,與主要來自江蘇的100多家紡織服裝業供應商進行洽談。據環球市場集團大區經理洪寶貴介紹,這16家國際“買手”共帶來了5億美元的長期訂單,“能不能拿下這些訂單,就看各供應商的發揮了。”
賣家:訂單確實很誘人
上午10點鐘,江蘇一家服裝企業的業務主管王小姐,拖著滿滿一箱的毛衣焦急地等待著與澳大利亞買家的“談判”,這是她今年第四次參加國際買賣洽談會,而前面三次洽談都沒有成功。
“我帶來了60種款式,買家只挑選了兩件存樣。”王小姐說,澳大利亞買家還給了三款樣板圖,如果公司報價讓買家滿意,那么這將會是一筆5000件以上、金額達30萬美元的訂單。王小姐表示,以公司年出口額3000萬—4000萬美元的規模來說,這算得上一筆很不錯的訂單了。
但王小姐對于拿下這筆訂單一點也沒有信心。“我們的報價很難達到他們的要求。”王小姐表示,由于原料、人工等費用不斷攀升,成本也是直線上升,如棉花每公斤比去年上漲了10元,一件衣服單原料成本就上漲了30%。另外,加工一件普通勾花毛衣需要8個小時,以前只需要16元的手工費,而今年已經漲到了24元。因此,公司也不得不將產品價格提高了20%。“但國際買家最多能接受的漲價幅度只有5%-10%左右。”
記者在洽談室門口發現,不少結束洽談的供應商都顯得無精打采。他們均表示,雖然產品的質量能讓買家滿意,但就是價格談不下來。
買家:談不攏就轉移
中午12點,香港利豐公司上海采購辦事處的施佳駿一邊啃著漢堡一邊翻閱上午洽談的記錄。他告訴記者,今天他們共預約了8家供應商,在上午洽談的4家中,只有一家來自義烏的公司讓他比較滿意,不僅服裝質量很好、公司競爭能力強,而且,價格也比較低。
“我們想找物美價廉的產品,但目前這個行業讓人覺得很尷尬。”施佳駿說,盡管國內紡織服裝產品的成本普遍上漲了30%,而他們主打的英國市場賣價卻沒漲,因此,只得尋找更適合他們的供應商。
如果供應商不能遷就買家的報價怎么辦?施佳駿笑答:“那我們只能考慮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了。”他坦言,其實他們已經經歷過這樣的情況了。前年,他們在國內的采購額為1億8千萬美元,去年就降到了1億2千萬美元,其他的訂單都轉移到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家,“而今年的采購量還將下降10%—20%左右,估計還不到1億美元。”
施佳駿說,“廉、快、優”一直是“中國制造”的優勢,如今價格上漲,加上近期人民幣升值幅度不斷加快,使中國產品很難與擁有同等質量且價格便宜的孟加拉等國的產品競爭。另外,目前歐洲的經濟也不景氣,在孟加拉采購還能享受12.5%的退稅優惠,如果是10萬美元的訂單,就能節省1.25萬美元,這是很有吸引力的。
提高核心競爭力是關鍵
有人歡喜有人憂,在這次洽談會上也有得利的供應商。
蘇州市駿豪服飾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潘勇建滿頭大汗地從洽談室出來,臉上滿是難以掩飾的喜悅。他告訴記者,今天有6家國際買家約他洽談,“剛才那是第一家,以我們洽談的情況看,成功的幾率很大。”作為場上為數不多的男裝代加工企業,產品以精細、款式多樣贏得了國際買家的認可,這讓潘勇建覺得很自豪。
洪寶貴介紹,目前國內服裝企業仍存在設計能力薄弱、創新不足等缺憾,很難滿足“快速消費時代”的更新速度。而這恰恰是國際買家很看中的因素。另外,還有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也顯得尤為重要,這其中包括制造能力、質量管理能力、服務能力以及英語溝通能力。
對此,施佳駿也深表贊同。“我們就吃過語言的虧。”施佳駿向記者介紹,平日里他們與廠家的郵件往來全是用英文,而曾經就有一家供應商因為沒能準確理解訂單里英語表達的意思,而導致所有標碼都弄錯了,這讓公司蒙受50萬人民幣的損失。“所以,擁有快速、準確、質高等品質的供應商,將會是我們的首選,畢竟市場還是需要高端產品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