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普漲施壓轉型 深圳服裝業品牌集群獨領風騷
歷時3天的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日前在深圳會展中心圓滿落幕。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共吸引了全球近千家品牌企業參展,10余萬專業人士觀展交易。
服裝產業是深圳的傳統優勢產業,自上個世紀80年代香港的制衣業向深圳轉移發軔,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女裝品牌生產基地。深圳服裝業用極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從出口加工到自主品牌、從傳統產業向時尚創意產業的產業轉型。2010年,深圳服裝業實現產值1500億元人民幣,服裝自有品牌產品的產值也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不足10%上升到去年的50%,而且這種變化趨勢正在加快。政府助力協會做響會展經濟
經歷過金融危機陰霾的深圳服裝業,由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等政府部門積極介入,市行業協會全力承辦的深圳服裝交易會,已經成為深圳服裝品牌展示時尚創意的最佳平臺,并且為全國地方專業展會探索了一條做響會展經濟的新路。
在以“蛻變”為主題的本屆深圳服裝交易會上,市政府再度助力深圳服裝行業協會,力圖使本屆服交會從強調商貿功能的“展會”向引領產業觀念創新的“會展”轉變。在“寶安創意館”,記者親眼目睹了深圳寶安區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最新發展成就,用文化和創意結合的方式搭建創新平臺,重點推廣品牌文化,強化品牌主張,深化文化訴求,藉此推進服裝產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據記者了解,寶安區政府正致力于推動轄區內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并實現了從“三來一補”、“貼牌生產”到原創設計、自創品牌、創立名牌的轉變。
本屆深圳服裝交易會展成交額近100億元。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沈永芳認為,深圳服交會站在第二個十年的起跑點上,展會本身正處于新的變革期與調整期,如果蛻變得不成功,就難以跟上品牌形勢的發展。為此,以“蛻變”為主題的本屆服交會意義深遠,其中包含品牌的蛻變、商業模式的蛻變、展會服務意識的蛻變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品牌集群化趨勢日益凸顯
在運營成本偏高的深圳,服裝企業有3000余家,1200個自創品牌。隨著身邊一批批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涌出,深圳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都意識到,要留在這個城市發展,就必須轉變增長模式,僅靠加工將無法維系日益增加的成本。深圳歌力思服裝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國新透露,代加工與品牌經營的利潤差別是1∶9,代工毛利率不足10%,而品牌經營的毛利率則高達90%。深圳贏家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靈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成本不斷上漲是必然趨勢,關鍵是企業對經營戰略的調整,僅依賴廉價成本模式發展的企業最終會被淘汰,單純做來料加工的出口訂單,十多年前在深圳就已經站不住腳跟。
從深圳制造到深圳設計、深圳創造,深圳服裝產業已經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新,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發展道路。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一線品牌不斷發展壯大,能夠代表深圳產業現狀的大型品牌集群已經形成。統計數據顯示,深圳100多個國內知名品牌的產品已暢銷國內100多個大中城市,在大城市一類商場的市場占有率高達60%以上。沈永芳認為,中國整個服裝產業正呈現品牌集群化趨勢。服裝行業的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尋找獨特的品牌競爭力和精準市場定位,顯得格外重要。
時尚硅谷的光環難掩現實隱憂
在“時尚深圳”城市品牌的驅動下,深圳服裝產業“時尚硅谷”的建設勢頭日益迅猛。作為傳統產業高端化運作的典范,位于深圳寶安區大浪街道的大浪服裝基地,其度身打造的“時尚硅谷”已初見雛型。來自寶安區的消息稱,以大浪服裝基地為核心的3.76平方公里區域,已被深圳市政府列為全市“十二五”期間9個城市發展單元之一。
據大浪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何家鴻介紹,從基地開始籌建以來,影兒、歌力思、瑪絲菲爾、海君、美寶和、詩琪麗等企業現已投產運營,預計到2013年年底,全部22家企業年產值將超過百億元,可初步形成服裝產業的集聚效應。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人們需求的變化,中國服裝產業及其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的發展仍然存在種種隱憂。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中國服裝產業今年第一季度業績喜人,產值同比增加了30.4%,但服裝行業本身依舊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個問題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庫存。
在本屆深圳服交會組織的高端論談上,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表示,因為通脹、政策以及天氣等各種因素,2011年前4個月百貨業的銷售應該說一片晴朗,但是從5月份開始競爭加劇、增幅回落。特別是6月份的情況更不理想,不像前幾年那樣高速增長。另據深圳服裝行業協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在深圳,近幾年來,深圳的服裝企業生存條件日益緊迫,深圳生活成本、商務成本、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大大提高,對服裝等傳統產業形成較大壓力。
作為深圳的傳統優勢產業,服裝行業正從市場的角度不斷進行著自身的調整,如今,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深圳服裝產業再次走到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沈永芳表示,在中國服裝業邁入“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加速調整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成為本階段的核心任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