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濱:針博會5年的堅守與變革
同一個季節,同一個會議室,也同樣是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的訪談,開啟了新一輪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的報道序幕。離展會的舉辦還有3個多月的時間,這3個多月里,我們可以期待些什么?楊世濱從行業的高度進行了闡述。
從高速到高效
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今年是第5屆,這5年跨越了“十一五”與“十二五”,也是中國針織工業發展較有特色的5年。
“2005年、2006年是針織行業發展的轉折期,在這兩年中,針織全面超越了梭織。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于2007年誕生,之后它一直與行業的高速發展相伴相隨。”楊世濱介紹道。他用“高速”二字來概括“十一五”期間針織行業的發展態勢,有數據為證:“十一五”末,針織產品在服裝、裝飾用、產業用三大領域所占的比重均得到大幅提升,占服裝的比重55%,占裝飾用比重約15%,產業用比重約20%;合計纖維加工量為1350萬噸,約占整個紡織行業纖維加工總量4130萬噸的1/3,而中國的纖維加工量占世界的一半,如此算來,中國針織纖維加工量就占世界加工量的1/6。在“十一五”期間,中國針織工業還培育出了一批優勢企業和產業集群,他們常常是針織博覽會上的亮點。
盡管“十一五”期間針織行業的成就很突出,但楊世濱也指出,人工等成本的上升以及與周邊國家競爭的加劇,讓行業在“十二五”面臨著轉型。對此,楊世濱認為:“‘十一五’是高速發展,‘十二五’就應該是高效發展。”
在楊世濱看來,實現高效發展有幾種途徑。首先,采用產業鏈合作的辦法,縮短企業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生產成本。其次,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產效率。楊世濱介紹說,2005年行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為16.96萬元/人,2010年提高到31.63萬元/人,而“十二五”的目標是要達到60萬元/人。
最后,通過營銷模式的改變來提高效率。在楊世濱眼里,中國的商業模式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中國很多東西都比國外賣得貴,為什么?跟營銷模式有關。”他建議,今后在完善營銷網絡的過程中,要考慮發展網絡銷售。就針織產業而言,襪子(尤其是男襪)很適合網上銷售,因為標準化程度很高。楊世濱相信,未來網絡銷售將對行業的影響比較大。
2011年,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的中國針織行業面臨著提升,而即將完成5年輪回的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又將孕育著怎樣的變革?
針織展的5年蝶變
作為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牽頭,中國針織工業協會與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嘔心瀝血打造的專業展會,今年的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承載著厚望,因為無論是行業本身還是展會都站在了轉型升級的歷史節點上。
而楊世濱作為行業組織的領頭人,關于針織展未來的方向,除了遵循展會自身的規律外,更是將行業未來發展的思路融入其中。或許這正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旗下展會共同具有的烙印,跟一些純商業性的展會相比,它們更強調行業性。
“對于今年的針織博覽會,我有幾點想法:第一,希望向針織成衣、外衣傾斜;第二,加強區域合作;第三,強化代理制。”楊世濱說。他的這幾點想法正是根據行業新近呈現出的趨勢而生發出的。他認為,目前針織的外衣化趨勢發展得越來越快,毛衫、戶外服、休閑服越來越多姿多彩,這些產品也將成為本屆針織博覽會展示的重點。以前在展會占有較大份額的上游產品的展出規模今年將壓縮,下游產品的面積將得到擴展。不過,關心針織原料的觀眾也不必焦慮,因為中國國際紗線展(秋冬)將同期同地舉辦。兩個展會曾經一度分分合合,而今終于下定決心,今后要捆綁在一起,因為紗線展更能借助針織展找到有效客戶,而針織展也可以通過紗線展促進產業鏈的合作。
此外,就展品而言,楊世濱還有一個構想,希望能將產品進一步細分,8月份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將側重于T恤等大內衣,以及襪子等針織品,同時突出產業鏈的協作;而文胸、內褲等小內衣將主要在每年5月舉辦的深圳內衣展進行展示。這樣的區分,也是從區域特色出發,小內衣在廣東更為集中。但不變的是,將繼續強調科技貢獻率,突出科技成果在行業中的運用。
同時,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楊世濱計劃著針織博覽會能成為行業流行趨勢發布的平臺,這些趨勢將演繹各種原料在終端產品的精彩運用。
在區域合作方面,楊世濱希望能進一步密切與歐洲、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的合作。本屆展會上,作為內貿的一部分,臺灣展團的規模將擴大。“臺灣的針織產業發展也不錯,一些大的針織企業,如儒鴻、旭寬(在大陸叫旭榮)已在大陸設廠。”楊世濱補充道。
針織博覽會今年首次提出“強化代理制”,在記者看來,蘊涵著楊世濱對當前行業狀況的擔憂。這種擔憂主要來自國際市場,“我們與東南亞國家的競爭正在加劇,尤其是在服裝領域。”楊世濱說,因為服裝勞動密集程度高,而東南亞一些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另外金融危機后人民幣不斷升值,而越南盾等在貶值,匯率及勞動力綜合成本東南亞諸國比我國低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這些國家近些年來生產效率提高了20%,他們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正在逼近。
從進口國來看,“近20年來,美國終端市場的價格幾乎沒有變化,而這個期間中國勞動者的工資漲了幾十倍甚至100倍。”楊世濱說,正是鑒于上述種種原因,訂單轉移是不可避免的。我國服裝的國際競爭力面臨著不可持續性,這一方面是源自資源供給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大的局限。楊世濱說:“現在我們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達34%,美國是強調多元化的國家,這個份額要想再擴大難度很大,因為他們不希望大街上都是中國產服裝,怕會影響到他們的文化。在日本的市場占有率已達到90%,即便達到100%,所增加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外部有壓力,內部亦然。例如家樂福、沃爾瑪等在中國境內的跨國公司,對中國的零售終端也帶來一定的威脅,因為他們正在試圖掌握定價權。
正是因為承載著促進行業愈加繁榮的使命,楊世濱希望也相信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將以5年為一個起點,能實現一個飛躍。他說:“本來今年計劃擴大到兩個館,但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新的展館工期未完成,而同期舉辦的家紡展必須保證10個館的規模,只得作罷。但明年擴館是一定的,而且我還希望紗線展能一起擴大,總之以后展會會有非常大的變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