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企出海路上的八月寒潮
深圳出口增幅回落兩成:
出口數據說不出口
報告稱:眼下廣東出口加工型企業面對內外環境轉變及國家政策調整,經營成本急劇上升,出現較大困難。這些企業正在考慮采取包括提升技術、創建品牌、重組合并、遷廠甚至停止業務在內的各項對策。這個變化除會對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外,還會使粵港兩地經濟合作模式出現新的整合。
上半年廣東省出口總額增長12.9%,增幅同比回落13.5個百分點,遠落后于全國21.9%的出口增幅。廣東省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因而從2006年的31.8%、2007年的30.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8%.
珠三角地區2006年出口總額占全省的95.6%以上,占全國的29.8%,被譽為“世界工廠”。上半年,廣州、深圳、東莞及佛山出口增幅分別回落8.1個、21.6個、2.4個及20.1個百分點。6月份,深圳及佛山出口分別下降2.6%及3.6%,這是近年來罕見的。上半年深圳出口增幅排名處在內地沿海出口基地落后位置,而去年同期增幅達到31.3%.另一方面,出口加工型企業主要產品出口增幅滑坡明顯,服裝出口同比減少31.3%.塑料制品萎縮4.5%.玩具、燈具及箱包出口增幅分別下降25.4個、14.2個及12.6個百分點。從企業類型看,上半年三資企業出口增長15%,而去年同期增幅曾達24.4%.
六成企業持悲觀預期:
未現倒閉潮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首兩個月珠三角參與出口鞋的企業只有1512家,比去年同期減少1855家。但這些數據并不全面反映問題。據東莞市統計局公布,如果加上新開業企業,前年和去年該市凈增鞋廠537及212家,去年底累計有鞋廠4404家,仍然穩中有升。還有一些特殊因素導致較廣泛的企業淘汰現象,如政府加強環保執法及歐美提高安全標準使不少陶瓷及玩具企業停產或關張?!翱傮w上,珠三角迄今未出現大規模行業性倒閉問題”。
報告引用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一份調查:83.4%的被訪企業稱整體生產成本在過去兩年上升一成以上。被訪企業對未來兩年珠三角營商環境感到悲觀甚至非常悲觀的比例接近六成,預計所在行業整體業務將會收縮的比例為三分之二。在這種悲觀情緒支配下,8.4%的企業會考慮關閉工廠,11.7%的企業考慮轉向其他業務,兩者合計達兩成。因此,“廠商會”估計,如果現有經營環境持續得不到改善,未來港商在珠三角所設的企業中倒閉數量可超過1萬家。
六成企業從未研發:
何以解憂?
報告引用“廠商會”調查稱,有52%的企業準備提升設備與技術,另有44.1%將發展高增值產品,還有25.7%希望創建自己品牌。但是,轉型需要資金、技術及人才等資源,而這正是珠三角企業所欠缺的。香港工業總會《珠三角制造———香港工業的挑戰與機遇》研究報告表示,珠三角企業主要以OEM(貼牌生產)為主,占82.1%.而ODM(原創設計)及OBM(原創品牌)分別占25%及12.8%(注:部分重疊),顯示珠三角以低技術行業為主。并且,65%的企業表示從未從事過任何研發活動。珠三角企業技術研發及市場多元化遜于長三角,導致其面對勞工成本上升及出口加工政策轉變,經營困難要大于長三角企業。
報告稱:更簡單、更快捷的解決方法是遷廠。據“廠商會”調查,有36.3%的企業考慮搬遷生產工序,其中又有半數以上(52.3%)只會將工廠搬至廣東省其他地區,7.7%想遷到珠三角的環保工業園,23.1%轉至泛珠三角地區,另外的目標地區包括長三角、香港及東南亞。貿發局另一項調查披露,考慮遷往廣東省其他地區及珠三角環保工業園約占41%,另有一半主要考慮遷往泛珠三角地區。
■新聞縱深
寒潮之源
報告分析,出口企業的生存困境困難緣起以下兩大因素——
一,勞動成本持續而急速上升。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長三角迅速崛起、人口政策帶來出生率下降及內地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流入珠三角的外來勞工持續減少,2004年五成以上的出口加工型企業不同程度出現缺工現象,。據廣東省政府估計,2006年全省勞工缺口250萬人,占總需求的三分之一。2007年廣東省職工年薪2.9萬元,比2003年增長46%,年均增長10%.調查顯示,2006年珠三角外來工平均工資為1298元,高出長三角。另據廣東省“工資倍增計劃”,從今年起全省職工工資每年遞增14%,到2012年工資水平將比2000翻兩番(5.6萬元)。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勞工維權意識提高,特別是《勞工合同法》及《就業促進法》實施后,勞方在勞資談判中地位上升,要求增加工資呼聲增強(廣東省提請勞工仲裁的案件年增25%),進一步推高工資。
據香港貿發局估計,假若勞工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15%至30%,僅工資上漲及人民幣升值,便使總生產成本增加6%至12%
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近年來,內地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儲備位居世界各國之首,大量外匯流入導致嚴重的流動性過剩,而海外貿易摩擦則有增無減。另一方面,一些低層次的加工貿易引發了環境污染問題,并消耗過多的能源。內地從2006年開始調整加工貿易政策,以“壓順差”及“調外資”為目標,以控制“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源及資源性)為手段,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及升級。具體措施包調整出口退稅——連續兩年取消及降低出口退稅及2820項產品;二是擴大加工貿易禁止類與限制類目錄。迄今已有1140項產品被列入禁止類。三是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從事限制類加工貿易的企業要按應征收的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繳納50%或100%的臺賬保證金。在上述措施中,保證金臺賬“實轉”的影響較大。據測算,出口加工型企業的成本可能因此而驟然上升三成,僅紡織、服裝、鞋帽、及箱包等企業需要繳納的保證金就達200億元。
此外,珠三角土地資源不足已制約著出口加工型企業擴張,深圳、東莞及佛山目前已無土地可供大規模開發;兩年未動的電價最近被解凍;排污處理費過去兩年的漲幅達到300%;人民幣自匯改后升值17%,使企業成本額外上升3.4%至7.7%;國際原油及其他初級產品價格目前居高不下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