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研發遷基地 東莞鞋企準備過冬“綿衣”
7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廣東進行調查研究,到廣州、東莞、深圳等地深入多家企業了解生產、銷售和研發情況,華堅集團旗下的東莞華寶鞋業有限公司是溫家寶考察的其中一家。
張華榮告訴溫總理:“我是江西人,得益于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1996年到東莞來創業,現在我們廠年產鞋1600萬雙,出口創匯2.6億美元。”
與很多鞋企一樣,張華榮今年來在東莞南城區、厚街鎮等多家工廠也面臨成本壓力以及遭遇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寒流襲擊,但憑著在鞋廠管理技術、生產技能、資金、研發設計能力、客戶資源及風險轉移等多方面優勢,近兩三個月來出口形勢已逐漸好轉,張華榮正準備著擴廠計劃。
張華榮去年在東莞投入約5000萬元建設一個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將基地定位為研發、貿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亞洲總部,進行新材料、新產品的開發以及新市場的開拓,現在這里工作的人員已達到2000多人,協助他打造制鞋王國的夢想。
與此同時,在東莞這個全球最重要制鞋基地和交易中心,依然有不少中小鞋企正在殘酷的行業洗牌中進行生死掙扎。
鞋業“生死劫”
在東莞厚街鎮河田街。幾乎家家戶戶的店面都用來從事鞋材交易,從鞋跟到皮革、面料、鞋裝飾品、鞋膠等各種材料應有盡有,這里的鞋材不僅供應廣東本地的制鞋業,還有相當部分出口到東南亞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
現在,繁榮的交易背后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逐漸有一些店鋪已關門并貼出“旺鋪轉租”的字條。當地人告訴記者,之前極少看到這種情況,一旦有店鋪轉手,馬上會有人接手,一般不會空置,現在出現關門的店鋪與今年以來鞋業生意難做有很大關系。
在離河田街不遠的厚街鎮濠畔鞋材廣場是東莞最大的鞋材交易市場,這里的情況似乎更不景氣。記者從現場看到,前來采購的客戶寥寥無幾,一些鞋材檔主閑著無聊甚至搓起麻將或喝著功夫茶,他們向記者反映,今年的生意比以往差了許多。
主要銷售鞋飾品的邱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之前每月銷售額可以達到七八十萬元,大約30%出口,今年以來每月只有幾萬元,海內外采購商都明顯減少,而由于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原因,該企業今年以來綜合成本上漲了8%~10%,但目前也只能提價3%~4%,利潤大大縮水,“正在艱難地撐著。”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來東莞制鞋業普通工人的工資普遍上調10%,大約每月為1200元,鞋原材料價格上漲20%,人民幣升值6.5%,加上去年出口退稅率下調2%以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這些使得許多本來利潤只有5%~8%的中小制鞋企業難以為繼,在無法將上漲的成本轉嫁給客戶時只能倒閉或歇業,該協會實地調查的結果是,東莞1000多家制鞋企業中大約已有200~300家關閉,制鞋企業陷入困境也直接影響到上游鞋材企業經營慘淡。
“民工荒”、“電荒”和“油荒”,加反傾銷、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國家對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政策的調整,在多種因素促使下,占我國鞋類產品出口總量四成的廣東正經歷著轉型升級的陣痛,不少鞋企已被淘汰出局。來自廣州海關統計的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廣東省有鞋類產品出口實績的企業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924家,其中珠三角鞋類出口企業降幅更為明顯,由去年同期的5043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17家,減少了2426家,降幅高達48.1%。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出口鞋類產品16.3億雙,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5.8%,其中對第一大市場美國出口鞋類產品5.6億雙,下降7.5%。
據歐美鞋業零售商協會預測報告顯示:受美國次貸危機,歐盟反傾銷及全球性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歐美2008年鞋業市場消費將下滑10%。李鵬認為,廣東鞋產品出口量下降,除了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外,與廣東鞋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也有關系,廣東80%以上的鞋廠訂單以歐美市場為主,歐美市場的下滑,也直接影響著廣東大多數鞋廠的生存與發展。
整合與騰挪
盡管今年上半年廣東鞋類出口企業銳減,但出口額依然保持增長,達到49.6億元,增長9.2%;出口均價3美元/雙,增長29.6%。
廣州海關有關分析員指出其中的原因:珠三角鞋類出口更向大型企業集中,例如今年1~5月,出口額超1億美元的企業有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家;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6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家,這62家企業1~5月出口額20.4億美元,大幅增長16.5%,出口額已占同期珠三角鞋類出口額的59%。
在外部貿易大環境發生變化以及出口成本節節攀升的情況下,華堅集團雖然在今年第一季度也遭遇到訂單不大理想的情況,但形勢很快好轉,甚至比預期還好。
考慮到今年出口市場不景氣和成本上漲的因素,張華榮原先計劃在今年不再如往年一樣擴大生產規模,并計劃采取逐步提價等方式應對人民幣升值,計劃第一、第二季度提價3%~4%,第三、第四季度再提價3%~4%,全年加起來大約提價8%。
經歷這次殘酷的行業洗牌,張華榮體會到,這幾年來在為轉型升級所做的種種努力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一方面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在通過梯度轉移來降低運營成本。意識到東莞成本優勢將逐步喪失,華堅集團早在2001年底就開始嘗試調整生產布局,先是到江西投資興建贛州華堅國際鞋城,從而將部分生產內遷,打破在東莞單一生產的格局。
江西這個生產基地在降低成本以及應對珠三角“民工荒”等發揮了很大作用。張華榮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雖然鞋產業在贛州的整個生產配套還不完善,原材料主要靠在東莞采購,但由于贛州緊鄰廣東,粵贛高速公路更是拉近了兩地的距離,貨物運輸在一天內可以完成,加上贛州工人月均工資大約比東莞便宜300元錢,而且比較穩定,水電成本也要低不少,光電費就可以抵消內遷所增加的物流成本,產業梯度轉移正在順利推進。
現在華堅集團在贛州與東莞的工廠的工人都已超過1萬人,將大批量低價鞋訂單轉移到江西,在贛州年產能800萬雙,逼近在東莞的產量。不過,華堅集團依然將難度大、附加值高的高檔鞋留在東莞加工。
年出口額過億美元的廣州番禺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雖然今年成本壓力加大,加工生產訂單沒有減少,出口額依然保持增長,耐克等大客戶又相應提高了訂單價格。大型加工廠在生產規模、產品質量以及抗市場風險等方面具有優勢,議價能力也比較強,該企業目前經營正常。
“盡管在殘酷的行業洗牌中珠三角中小鞋企遭遇困難,但目前訂單并沒有大規模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企業可通過提高生產水平、拓展內銷市場和將鞋廠遷移到內地各工業園區等,這些延長或創造新的生存空間。”
在8月5日廣州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十一次會議上,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表示,2008年~2012年期間廣東省將拿出400多億元資金推進“雙轉移”,這些激勵措施將有助于幫助廣大加工貿易企業減輕負擔,降低生產成本,更好地渡過難關,加快實現轉型升級。鼓勵舉措包括減少企業需要繳納的電費和水費,使工廠負擔最小化,政府對遷移至廣東省內陸地區的工廠實施獎勵等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