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達嶺鞋廠:手工皮鞋的物料成本更加昂貴
從開始恢復手工生產到如今,八達嶺鞋廠已經堅持了十多年。憑著一股子堅持品質的勁兒,也培養了不少老主顧,其中不乏知名演員、國內外政要還有籃球明星。走進位于環形鐵道附近的八達嶺鞋廠,十幾個工人正在廠房內制鞋:有的在裁剪,有的在縫制鞋面,有的在整理潤色……這里沒有機械轟鳴聲,有的只是工人手上的勾線筆、剪刀、小錘、玻璃片和縫紉機轉動產生的嗒嗒聲。
說起八達嶺鞋廠,老北京人幾乎都知道。這座鞋廠最初是由王府井大街的36家私人制鞋店公私合營而成,1956年建廠,最初叫做北京東單皮鞋廠;到了上世紀70年代,改名為八達嶺鞋廠,它曾經是北京出口創匯的重要企業。為了讓老百姓都能穿得上皮鞋,廠子曾經使用機器替代手工制鞋,生產率提高了不少。“機器制鞋產量大,不過必須大面積用膠,皮鞋一沾膠就不透氣了,而手工鞋都是皮底、線縫,穿在腳上,人的身體和大地是相通的。”廠長麻學平告訴我。
麻學平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在八達嶺鞋廠工作,可第一次接觸到手工皮鞋,還是在1992年。“一位朋友送給麻學平一雙手工皮鞋,穿上后不僅感覺舒服,多年的汗腳和腳氣立刻沒了。更神奇的是,連靜電都消失了。”當時,廠里的老師傅依舊掌握著手工制鞋的手藝。麻學平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把這門手藝留下來。
從機器制鞋到手工鞋的轉型,不僅是工匠精神的重拾,也是時代所迫。90年代,八達嶺鞋廠的經濟效益降低,上千人規模的鞋廠迎來改制。下崗、買斷,最后只留下了20多位手藝精湛的老師傅,跟著麻學平重新回到了手工制鞋行業。不過,與機器生產相比,用手工制鞋,鞋的產量也隨之降了下來。麻學平統計過,如今廠里的師傅每天每人平均能做0.8只鞋;而在銷售方面,廠子一年也僅能賣出1000多雙手工鞋。
麻學平說,要學習這門手藝,從入門到真正精通,至少也要三年的鉆研。“譬如要顧客穿得舒坦,不僅鞋的開口要合適,幫面也要貼合腳的尺寸,不然顧客穿鞋的過程就會不順。”麻學平告訴我,在八達嶺鞋廠,每雙鞋都會根據顧客雙腳的尺寸和需求來量身定制。“制作過程中還要請顧客來試鞋,如果尺寸不合適就要及時修改。手工鞋比定制服裝的要求更高,即使是一毫米的差池,體驗也會大打折扣。”
手工皮鞋的制作不僅需要精湛的手藝,物料的成本也更加昂貴。像是鞋底,選的是意大利牛皮,比國內的牛皮更結實耐磨,而鞋面則更加昂貴。一雙鞋做下來,根據材料和款式的不同,最低的要四千元一雙,最高的則將近六萬元。
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報道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