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女鞋行業開始洗牌 電商沖擊大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顯示,2015年,衣著類平均累計漲幅為2.7%,其中鞋漲幅為2.8%,遠高于CPI的平均漲幅1.4%。一邊是我國鞋服消費價格的上漲,一邊則是品牌商們越來越少的利潤,問題究竟出在了哪?中國的女性不再喜歡逛街買高跟鞋了嗎?
“商場里的鞋子不做活動我基本上不看,價格太高了,一雙女鞋動輒兩三千,這個價格我都夠去國外買了。”張玉鐘愛細高跟,但她坦言,接受不了國內品牌如此之高的定價。消費者不去購買讓打折成為常態,但實際情況是,打折后的價格在一些消費者心中仍談不上便宜。
在定價策略上,企業也在多方努力。以達芙妮為例,其新定價策略旨在減少強調折扣作為吸引顧客的手段。然而新的價格結構促使核心品牌平均銷售價格下降,按年跌幅約為4.6%。
九派咨詢總經理邵立剛告訴記者,服裝的市場消費整體是上升的,目前問題是品牌本身的銷售在下降,市場占有的比例在下降。“原因有多個方面,第一,新的品牌出現對市場爭奪的力度越來越大,導致這些原有品牌份額下降。另外,品牌推出商品的屬性和其定位群體不匹配,導致消費者選擇了其他品牌。還有一個就是他們進入到終端的商品結構和市場的需求結構不匹配。”他指出,眼下國人出境購物越來越容易,所以也不排除一部分消費流向海外造成的影響。
在業界看來,除了自身在定價以及創新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外,作為外部因素,電商也多少沖擊了行業的發展。
“原因主要是受電商持續沖擊。而且鞋類市場出現飽和,產品需求疲軟,再加上實體經營的租金、人工成本增加,給實體經營帶來較大的壓力。”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是電商沖擊論的擁護者,在他看來,女鞋品牌單純走規模化、拼產能降成本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經走不通了。業內人士認為,電商走低價策略,在價格上相對具備優勢。對于喜好“貪便宜”的消費者而言,去實體店看款式,上網選產品已經很普遍。
不過,邵立剛則表示,相比服裝,電商對鞋履的沖擊相對是偏小的。“尤其是皮鞋,在網上不敢輕易買,消費者更愿意在實體店體驗后做出選擇。”
所以,盡管對“電商沖擊論”的觀點不一,但對品牌來說,電商是競爭者也可以是幫助品牌傳播銷售的渠道,加碼電商布局成為一眾品牌的選擇。熊曉坤指出,在實體門店銷售下滑的情況下,目前鞋類品牌紛紛轉型欲發力電商,百麗大量注資建立電商網站,而達芙妮則與天貓達成戰略合作,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
記者注意到,在最新的業績報告中,達芙妮還表示將提升在各主要網購平臺的曝光率,并將銷售網絡拓展至新興的網購平臺。
不過,在邵立剛看來,電商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增加了一個跨地域的店鋪,僅依賴在電商上的布局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如果他們(企業)不去真正提升自己管理,這種下滑的勢頭根本擋不住。即便市場轉好了也不會上來,在市場變好的同時,不去改變自己的運營管理、設計管理等,也不代表著能上去。新的品牌不斷在進入,增加的份額會被這些新品牌全部拿走。所以,在行業洗牌過程中,如何細化管理是他們應該考慮的。”邵立剛最后分析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