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熱鬧背后的窘境
不大的店面,掛著手工縫制的皮包、背包,單肩、雙肩、提包、背包,市面上的基本款都能在束河大大小小的皮具店里買到,店子中間往往會看到一大堆皮料,顧客走后等待下撥客人的間隙,店主或在裁皮,或在縫制,那些邊角小料會被制作成名片夾之類的小物件。這樣的皮具店在束河有很多。
從2013年底開始,束河的皮具店減少了不少,有關閉的,有另賣他品的,有鋪面到期大甩賣的。“租金越來越高,賣皮具已經不可能支付高昂的房租”,這是聽到最多的話。“再這樣下去,束河古鎮里就只會有賣玉的、賣銀的、賣茶的和酒吧了”一束河商戶無奈地說。
束河完小大門口的箱包店放起了清倉處理的牌子,店主蔣文浩說,一間12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前年不到1萬元的房租,今年就漲到了5萬多元,根本沒有辦法繼續經營下去。
現在在束河開皮具店的基本都是外地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制作皮革的經驗,在束河把傳統的老繡等融入到包的設計中,韻味獨特。有在深圳制鞋廠打工數年經歷的蔣文浩,前幾年來到了束河,沖著束河皮匠的名聲,開起了箱包店。如今皮匠手工藝人越來越少了,還在開著門的皮具店艱難地存活著。
“我們來這里做包,也只能迎合大眾的喜好,還要顧及大家的購買力。”蔣文浩說,本來想著好好找個老手工藝人學學,但是目前束河基本很難找到老皮匠,即使找到了,也基本沒有人還在做皮革。純手工制作的東西,要從原料、設計等方面考慮,自己小店也承受不起這樣的成本,于是箱包店就如大部分在束河古鎮見到的其他皮具店一般,只做簡單的裁剪、縫制、加繡片、放五金等步驟。
皮具本身的價值、顧客的購買能力、昂貴的房租,束河古鎮里的許多特色小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關店的不少、轉行的更多,許多店主都在擔憂小店的經營還能維持多久。
其實,回溯束河制皮歷史,它有中國最好的皮匠工藝。明朝朱元璋時期,由于“靴燈事件”,一批御用皮匠被流放云南,被木氏土司延納安置束河,從此在邊陲繁衍生息,創辦皮業,并跟隨馬幫與茶馬古道沿途人民交往融合,相依相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