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轉型升級 “中國女鞋之都”打造鞋業聯盟
商貿格局變化中的四川外銷鞋城
2012年,由成都置信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四川西部鞋都產業運營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四川外銷鞋城正式竣工,并全面啟動招商。外銷鞋城位于成都市武侯區“中國女鞋之都”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力圖打造成繼武侯直銷鞋城和武侯皮革城之后的四川鞋業商貿及發展的又一重要平臺。
而2012這一年,恰好是“中國女鞋之都”正式掛牌成立的第十個年頭,也是四川外銷鞋城負責人彭軍投身到四川鞋業發展的第十個年頭。川鞋產業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彭軍執掌的外銷鞋城亦在不斷變幻的產業發展與商貿格局中探尋著新路徑。將自身定位于“原產地外貿出口平臺”,以出口鞋廠為主要服務對象,重點吸引歐美等國際采購商下單采購。其亮點在于搭建一個國際鞋業外貿企業直接連接四川女鞋原產地的貿易平臺,省去過多而繁瑣的中間貿易環節。作為鞋業綜合運營商,外銷鞋城組織四川多家鞋企參加俄羅斯mosshoes、德國GDS等國際鞋業展會,與美國的采購商吉姆拉、意大利的展覽巨頭博洛尼亞展覽集團建立了聯系。
彭軍介紹道:“組織四川鞋企參加國際鞋展,不僅是讓川鞋走出去,更是邀請國際鞋業采購商到成都實地選購女鞋,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將‘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在這樣的思路下,外銷鞋城在2013年承辦成都首屆國際鞋展,向“輻射全國、影響全球”的鞋業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又邁進了一步,并被商務部授予了“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的稱號。
據彭軍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川鞋基本上依賴于外貿出口,90%以上銷往俄羅斯。但是隨著近十年來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外貿環境趨緊,單純依靠之前的對俄邊貿,很多鞋企面臨著生存壓力。于是一方面,鞋企們開始將目光轉向歐美市場,另一方面,則將目光投回到內地,鞋業商貿格局從單一走向多元化發展。
包括彭軍在內的鞋業運營商開始鼓勵四川鞋企“兩條腿走路”——外銷與內銷相結合。如今,川鞋內銷份額占據30%至40%,外銷占據60%至70%;而在外銷中,對俄貿易依然占據60%,30%則來自于歐美等新興市場。在此基礎上,四川外銷鞋城自身也逐漸面臨著轉型升級——從單一的外貿出口,開始兼顧內銷,并注重電子商務的發展,打造工廠聯盟訂貨平臺。開始構建“本土建基地、沿海建窗口、海外建終端、內銷塑品牌”“四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形成“鞋業工廠品牌零售中心+展覽展示中心+工廠總部訂貨中心”的服務體系。
彭軍透露,轉型升級后的外銷鞋城進駐企業將達到400家,力爭實現每年4000萬的訂貨量。現在成都擁有鞋企約2000家,如果按照每家鞋企占用100到300平米的展示和訂貨平臺,還需要5到10個外銷鞋城這樣規模的商貿中心。
川鞋產業廣闊的前景促使產業園區進一步發展:逐步將生產環節外移到崇州、金堂以及樂至、安岳等地,成都市武侯區“中國女鞋之都”則重點培育設計研發和商貿物流的功能,將產業鏈各個環節在地域上剝離但各有側重、相互銜接,川鞋產業園區迎來再一次轉型升級。而對于“中國女鞋之都”來說,專注于產業鏈前端,產業層級將迎來更大提升空間。
“中國女鞋之都”的三次轉型升級
四川外銷鞋城是“中國女鞋之都”轉型升級的一面鏡子,折射出產業園區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歷史變遷。
第一個時期是整合行業資源,建立鞋業工業園區的階段。
1997年至2002年,四川鞋業“搬遷放量”,從傳統集中地的漿洗街、百花潭公園一帶開始向外搬遷。成都市的金花、簇橋和雙楠成為新的鞋業聚集區,開始從小作坊向工廠轉變。
2002年7月,武侯區正式提出“建立武侯鞋業工業園,打造西部鞋都品牌”的發展思路。緊接著8月,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管委會正式掛牌。9月,在武侯區川藏路和武侯大道兩側,規劃面積達5.5平方公里的鞋都工業園正式開工建設,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為集品牌企業生產基地和貿易中心、培訓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研發中心于一體,產業鏈完善、服務配套齊全的特色鞋業產業集群園區。
彭軍們紛紛投入到市場經濟的浪潮;武侯直銷鞋城、武侯皮革城等專業市場先后建立;百麗等一線鞋品牌爭相入駐。
第二個時期是拿到“中國女鞋之都”的國字招牌,躋身全國行業前列的階段。
2006年1月,“武侯鞋業工業園”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聯合授予“中國女鞋之都”品牌稱號。正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顧問、中國皮革協會名譽會長徐永所說,“中國女鞋之都”是一塊來之不易的金字招牌,標志制鞋產業進入了加強自主品牌建設,轉變增長方式,推動二次創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新階段。
自從“中國女鞋之都”授予成都武侯之后,成都中國女鞋之都的名聲不脛而走,蜚聲海內外。從這一年開始,隨著國際鞋業“西鞋東移”和國內鞋業“東鞋西移”的啟動,四川鞋企逐步開始步入國際之路,產業迅猛發展。
第三個時期是“武侯建都、周邊建園”,產業平臺再次升級的階段。
2006年后特別是近幾年來,鞋業生產布局調整和區域整合力度進一步加大,同時,受勞動力成本增加、土地資源緊張、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部分鞋企陸續將生產工廠從“中國女鞋之都”等成都中心城區遷移至成都以外的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充沛的地區,逐步形成全省范圍內的呈梯度、放射性布局。
至此,“武侯建都、周邊建園”的模式開始實施。即:武侯建研發檢測、展覽展示、物流配送、人才培養、貿易采購之“都”;在樂至、安岳等地建鞋業園區。對此,彭軍這樣解釋:“都”是“大腦”,是中樞,即生產前端的研發設計與終端貿易、展示平臺;“園”是“軀體”,是生產領域及相關環節的延伸。
據了解,四川外銷鞋城已與位于安岳縣的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共同簽訂了《武侯建“都”、安岳建“園”,都園攜手、腦體結合、推動制鞋產業轉型與轉移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凡四川外銷鞋城的入駐鞋企和合作企業,將生產工廠轉移至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的,承諾給予配套手續費減半的優惠政策,凡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內的入園企業入駐四川外銷鞋城總部展示訂貨中心的,承諾給予減免2年租金的優惠政策,同時由渝成制鞋產業園對優勢企業給予裝修補貼。
如今,正在經歷第三次鞋產業轉型升級浪潮的“中國女鞋之都”,如何抓住產業新格局形成的契機,優化產業結構,是必須破解的命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