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區:從“甌登”鞋廠 到十大支柱產業
股份合作先行者
甌登的“敢為天下先”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985年的春天,一群來自龍灣區原海濱鄉蟾鐘村的農民,憑著一股子干勁與膽識,辦起了溫州市第一家以生產出口登山鞋為主的股份合作制外向型企業——甌海縣登山鞋廠。
當時,鞋廠一共有19位股東,設立股份26份,每股3000元,共籌集資金7.8萬元。除了曾在上海、溫州等外貿部門工作過,后來毅然辭掉“鐵飯碗”參與共同創業的溫州市區人張慶勇外,其余18位股東均是蟾鐘村村民。
“登山鞋有利潤,又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果聯合村民一起生產,生產效率就會大大提高,不僅全村人都有活干、能致富,還可以幫助國家創造外匯。”追溯起“敢為天下先”的理由,身為創業帶頭人的李巖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借著“大廠散辦”的創新模式,甌登鞋廠把不需要集中生產的縫合等多道工序擴散到村民家中加工,減少興建廠房的成本。日益增長的經濟效益,讓股東很快從19人發展到350人,股金也從原來的7.8萬元擴大到260萬元,“甌登”也趁勢開始了它的大規模擴張之路。1986年下半年,相繼成立了箱包廠、玩具廠、包裝材料廠、體育用品廠等14家企業,產品也從單一的登山鞋發展到旅游箱包、長毛絨玩具、羊皮鞋等多種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14個國家和地區。
火爆的外貿市場,讓企業元老決心成立專門的外貿公司拓展業務。1987年2月,“甌登”聯合數家股份制企業創建了全國首家民營外貿公司——甌海外貿工業聯合公司,率先實行董事會的資產所有權與經理層的企業經營權相分離模式。1995年4月,甌登繼續升級為“溫州太平洋集團”,成為一個集商業、金融、工業為一體的現代企業集團。
時過境遷,雖然太平洋集團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談起“甌登”,它的歷史卻仍然銘刻在不少龍灣人的心中。
十大產業謀轉型
借電商打造“時尚龍灣”
從家庭聯產承包縫制登山鞋,到電子商務大行其道幫助傳統企業轉型,30年來,龍灣區的民營企業一直憑借著敏銳的市場嗅覺在不斷地求新、求變。
龍灣區的經濟實力伴隨著民營企業的蓬勃壯大而成長。1984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僅1684萬元,如今,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已達329.97億元,形成了以不銹鋼、制筆、泵閥、制鞋、合成革、水暖潔具、民用電器、食品機械、化工、標準件等為代表的十大支柱產業。而如今,全區11600多家企業依托著十大支柱產業,借助新興的電子商務模式,謀求轉型升級。
走進浙江三雄麒鞋業有限公司的制造車間,一雙可手動更換粗細跟的高跟鞋吸引了記者的眼球。據該公司董事長季小麒介紹,去年以來,公司投入了400多萬元研發這項新潮的技術并申請了專利,截至目前已實現88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從顧客留下的購物意見來看,許多女性都希望相同的一款高跟鞋能有粗跟與細跟兩種版本,在不同場合更換不同鞋跟。”季小麒說道,三雄麒品牌的女鞋銷售市場目前已經涵蓋天貓、京東、拍鞋網等主流線上購物網站,年營銷達到600萬元左右。
此外,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所在地,龍灣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總是不甘落后。截至2013年,龍灣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3億元,同比增長17.7%,在溫州市11個縣(市、區)中遙遙領先。與此同時,作為與高新技術產業關系密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也分別實現12.17億元和25.03億元的增加值。
當下,龍灣區電子商務產業正蓬勃發展。截至今年9月份,全區已有電商企業104家,建檔涉足電子商務的企業達到2900多家,電子商務總部共3個。就在前兩天,位于高新區的電商大廈一開園,就迎來了37家電子商務企業入駐,場地幾乎被租光。與此同時,淘寶特色中國·溫州館也于龍灣區文化中心舉辦了開館儀式,目前已有130余種溫州特色產品上架。
敢于創新、敢為天下先,這種獨特的創業精神,已經成為鞭策世界各地龍商求變的不竭動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