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具老掌門破規矩收徒 只想傳承手藝
趙家豐為找不到傳承人發愁
冬日暖陽籠罩下,69歲的皮匠趙家豐正在跟兩位老人插科打諢。趙家豐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正熟練地擺弄著已經熟好的皮子。“打我爺爺那輩兒起,家里就開始做皮具,到我父親這輩兒時,買了這棟老宅。 ”“窮苦人家穿不起裘皮,但他們需要很多套車的馬具和馬鞍子,得來我們趙家皮鋪。 ”當時,皮毛、皮馬具和馬鞍是3種不同的活兒,都能拿得起來才稱得起祖傳手藝,否則會被人笑話。趙家靠的就是家傳絕技才能立足于復州古城。
傳統的熟皮工藝是個又臟又累的苦差事。一塊血跡未干的生皮拿過來,先要在清水缸里浸泡一兩天,然后撈出刮掉上面附著的血肉,行話叫“水桌”,接下來梳理毛面,再入藥缸浸泡半月,最后才經過硝鍋制成熟皮,再經晾曬、凈里等程序后交活。
趙家豐三四歲的時候就在皮鋪里看著爺爺和父親熟皮、制皮,從給父親打下手開始,他當了十多年的學徒工。“按祖傳的規矩,長子是必須干這行的,如果不學輕則挨打,重則被逐出家門。”趙家豐說,他16歲時正式出徒,和父親一起經營鋪子。自打入了行,趙家豐懷里揣著制皮必備的大鏟、小鏟、釗子、滑鉤,走東家串西家,幾十年下來,親手做的車馬套和馬鞍、皮襖數也數不清。
近30年來,農村越來越多的機械化生產讓車馬套和馬鞍的需求量急劇下滑,甚至完全消失。趙家豐有了危機感,卻不肯轉行干別的。“人老了,守著老鋪子,過著閑淡的日子也挺好。”他不再四處尋活,而是在門口掛起收購皮張的告示。“兒子、孫子都會熟皮、制皮的手藝,可年輕人哪里耐得住清寒,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在趙家,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是不能外傳的,但我不能看著這門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破規矩怕什么,只要吃得了這份苦,愿意學這門手藝的,都可以來。 ”趙家豐說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