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機械行業格局顯現 浙閔粵蘇四足鼎立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鞋業發展極其迅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鞋業制造基地和鞋類出口國。目前中國制鞋企業年產量突破100億雙,占世界產量的近七成。2006年全球共制造了148億雙鞋,亞洲生產 了135億雙,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而位于珠三角的廣東省東莞市年成品鞋采購量占到世界的60%。預測到2010年,鞋業產量將會超過150億。
2007年中國鞋業最大的特征是吹響了上市的征程。以前,中國鞋類上市公司屈指可數,早前以鞋業聞名的雙星也把重點放在輪胎制造上。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鞋類制造,一直被資本所忽視著。不過,在2007年,一切似乎悄然改變。2007年5月23日,百麗國際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為鞋業公司的上市征程吹響了號角,隨后安踏體育也在港登陸,另外,奧康董事長表示,奧康會在兩年之內上市,還有康奈、紅蜻蜓、特步、德爾惠等都希望能夠上市,借資本之力實現更快的升級。中國鞋企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支持。
從進出口市場來看,我國生產的這百億雙鞋中有近80億雙用于出口,其余產品供國內市場消費。2007年第三季度,我國共出口各種鞋類產品64.4億雙,創匯183.6億美元,平均單價2.85美元,分別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10.4%和15.9%。值得關注的是,受歐盟反傾銷的影響,2007年1-9月,我國皮鞋出口數量連續9個月出現負增長,使皮鞋出口數量比重比2006年下降2.4個百分點,出口金額下降1.8個百分點,這將直接影響中國鞋類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受國內消費升級的影響,同期國內進口鞋的數量以大于50%的速度增加。其中,2007年9月皮鞋進口的數量增長了44.6%。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我國鞋類產品出口凸現出結構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出口產品量大但價格低,出口企業多但規模小,來料加工多但自有品牌少。此外,同其他傳統加工類產品相似,我國制鞋業仍處在產業鏈的末端,我國對國際市場鞋類分銷的中間環節還缺少控制能力,對零售環節的網絡建立還處在初始階段。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單位能耗產生的產值低等,都迫使我國制鞋產業一定要調整結構,改變原有的貿易增長方式,才能把產業做大做強。
意大利、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是世界三大鞋機生產基地。三大鞋機基地地位已經穩固,長期的發展與積淀也讓它們形成了各自的優勢與特色,在市場以及定位上基本格局已成。
從現階段技術水平上看,大陸鞋機與臺灣鞋機(多數是臺灣品牌大陸產)差距無幾,有些產品已經完全沒有區別了,但歐洲尤其是意大利鞋機在高端產品上還是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目前歐洲鞋機依然占據著高檔鞋機的主流,盡管這部分在整個市場的比重較少。臺灣鞋機在國內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因為他們差不多都“大陸化”了,尤其是在大陸的臺資鞋廠內,他們的市場份額占多數,業內人士估計達到60%。
從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很多鞋機制造商認為,中國整個市場前景還是好的,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會加快,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目前,鞋機企業改進產品的趨勢主要是三個方向: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
第一,數字化。數字化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也是全球著名品牌及頂尖制造業信息化的首要考慮的環節,它具有方便快捷、準確、全球異地同步、個性化、標準化等特點。很多鞋機企業也非常倡導數字化,但實際上并沒有完全落到實處,所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自動化。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大部分鞋機企業會選用自動化的設備,還有不少廠家在應用機器手、自動流水線等設備上投入巨資研發,以期在下一輪的經濟熱潮中占領先機。
第三,智能化。基本上鞋機企業家都希望自己的鞋機設備能夠一機多能,適應不同的流程、不同的型體、不同的材料的制造要求,真正實現智能化。例如在折邊機、前幫機上的智能化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誠然,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也是鞋機行業大勢所趨,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對設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產品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逐漸地,符合要求的鞋機企業發展地越來越順利,對于那些高端的有能力制造行業標準的鞋機企業則被推到行業的頂端。然而,在整個市場的浪潮中,終究會有一些鞋機企業因為跟不上整個市場的發展而疲憊不堪,甚至被淘汰。
“環保、節能、高效、安全”基本上是鞋機業永恒的話題。企業要想在整個行業經濟的大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得到長久良好的發展,就必須時刻保持優勢,跟上市場的發展,適應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不斷研究新技術新工藝,力求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