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即將開幕
作為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的“中國鞋都(專賣店)”晉江,在全球經濟的“寒冬”里,沐浴著“十八大”和煦的春風,在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道路上破浪前行。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3.69億元,增長12.2%;財政收入161.02億元,增長18.35%。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從全國第7上升到第5。連續11屆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十強縣,連續19年綜合實力位列福建縣域之首。
2013年4月18日至21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共同主辦,泉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皮革協會、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協辦,晉江市人民政府、晉江市制鞋工業協會承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將在晉江市美旗城2號展館舉辦。
魅力鞋博十五載 無盡商機引客來
始辦于1999年的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一開始就秉承“規模化、國際化、專業化、精細化”的辦展理念,為海內外的鞋業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實力、捕捉商機、互利共贏的良好平臺,正是當初制定的發展規劃,使得晉江在中國制鞋行業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逐漸發展成為鞋業產業最為繁榮的交易市場,是中國乃至世界制鞋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歷經十五載精心打造,鞋博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專業鞋業品牌展會之一,被業界譽為“中國十大魅力展會”之一。
本屆鞋博會以“魅力鞋博盛會,活力智造名城”為主題,旨在打造城市與產業的靈動結合。規劃展覽場地50000平方米,設置1700個國際標準展位,分設鞋類成品、鞋業機械和鞋材輔料等三大傳統展區及科技館、招商館、品牌產品館、中小企業參展精裝區和臺灣館。展覽范圍包括鞋類制成品、鞋材及輔助材料、皮革制品、化工原料、鞋機、皮革機械設備及相關科研、設計、信息刊物、圖書等。在一樓鞋機館還將設立新聞中心、新聞訪談室、商務中心及貴賓接待室等。
此外,本屆展會將繼續設立科技館,展示頂尖鞋業科技成果、企業創新產品、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晉江市鞋業企業的科技創新產品,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設立鞋文化館,分“古代鞋履展區”與“晉江制鞋文化”二大靜態展區和舞臺表演區與視頻視聽區二大動態展區;設立“世界最新運動休閑鞋及鞋材流行款式展示”展廳,集中展示2013年秋冬款、最新運動休閑鞋、童鞋、時尚男女鞋和最新鞋材料;邀請專家開展流行趨勢演講;再次攜手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引進來自歐美、拉美、中東、韓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40家優質采購商(包括鞋類、服裝、光伏電子、LED照明、陶瓷、傘和箱包等)參加鞋博會,舉行“歐美采購團•晉江企業采購對接洽談會”,全面提升晉江企業品牌國際競爭力,獲得更多國際商機。
展會將吸引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韓國、日本、印度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企業參展,安踏(專賣店)、雙星、361度、特步、喜得龍等主要成品鞋品牌企業也踴躍參展。境內外知名鞋企將同臺斗艷爭芳,通過企業產品、品牌和文化的展示,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此外,還有來自歐美、東南亞等地區的一千多名客商將齊聚晉江,共襄鞋業盛舉。
海西特色成亮點 兩岸鞋業深對接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步邁進,作為排頭兵的晉江,不斷致力于兩岸鞋業的全面交流與深度合作,凸現兩岸鞋業的實質性融合,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在“先行先試”中實現進一步對接。專家表示,臺灣企業在技術研發、鞋機生產、產品銷售上具有一定優勢,而晉江作為全球鞋業制造基地,具有相當大的生產能力和完整的產業鏈,晉江的制鞋業和臺灣的同行擁有很強的互補性。
自第八屆首次設立臺灣館以來,臺灣館一直是鞋博會的亮點和特色,海西特色、海西效應成為鞋博會最突出的關鍵詞,而鞋博會已是兩岸鞋產業交流的重要平臺。除臺灣館外,還舉辦了海峽兩岸鞋業沙龍、組織邀請臺灣展商團、等經貿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推動兩岸產業深入對接、持續升溫,業界交流更趨密切,促進了兩岸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兩岸制鞋產業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目前,臺灣制鞋工業同業公會已確認將繼續組團參加本屆鞋博會。
產業完善配套強 打造巨無霸市場
改革開放后,晉江的制鞋業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零散到集中、從規模擴張到創牌運動、從同質競爭到差異經營的發展進程,逐步發展成為配套完整、產業功能高度聚集的產業,也是晉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如今,制鞋業在“二次創業”的號角下,已經步入轉型提升階段。
晉江制鞋產業的優勢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產業分布范圍非常廣,陳埭、池店、內坑、青陽、梅嶺、西園、西濱等鎮(街道)都以制鞋業為支柱產業;其次,晉江現有各類鞋業生產經營企業3000多家,產值超800億元,從業人員超30萬人,年產旅游運動鞋超10億雙,產量占全國的40%、世界的20%;第三,完善的產業生態鏈搭配,目前晉江已形成了鞋成品、鞋機、鞋材、皮革、鞋業化工等企業生產齊頭并進、互動發展的良好格局,同時擁有社會化分工、自主配套的一條龍生產協作群體,單是專門為成品鞋從事配套生產的鞋底、鞋面、皮革、五金制品等專業廠家就達到1500多家。除此之外,晉江還擁有大量模具開發、鞋樣設計、管理咨詢、形象策劃、營銷推廣、出口代理等專門為生產性企業,提供了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配套行業,企業已基本實現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部流程。
制鞋業的發展,還帶動區域鞋材市場的配套繁榮,鞋業重鎮陳埭現已形成陳埭鞋材市場和中國鞋都兩大區域配套市場,其中陳埭鞋材市場吸引了來自國內4個省份和國外30多個國家(地區)600多家鞋材鞋機客商入駐,年交易額超200億元。“中國鞋都”市場擁有獨立店鋪2162間,目前已吸納了一批本土鞋材企業和國內多個省份鞋材供應商入駐,2008年9月,還設立了晉江中國品牌鞋服直銷中心。
目前,晉江正在抓緊建設一個投資額近百億元、年交易額可達千億元的國際級鞋紡城,立足于打造中國乃至亞太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產品最新的“巨無霸”級鞋服原輔材料、鞋服機械及與鞋服業相關產業的貿易集散地,并通過資本運營發行上市,建成品牌知名度高、產業效應好的國際著名專業市場,確立晉江在運動鞋生產領域的領軍地位。
{page_break}
品牌上市雙翼飛 共創全國第一縣
作為一個崛起于東南沿海的商業城市,晉江從“三閑”起步,歷經“三來一補”、創牌運動、改制上市和國際化的諸多歷程,一切都與鞋業息息相關。目前,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等“國字號”企業品牌130項,位列全國縣級市首位,獲得了“中國鞋都”、“世界茄克之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等14項區域品牌,被譽為“品牌之都”。
在晉江的“創牌運動”中,安踏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他們抓住第一屆鞋博會舉辦的契機,以體育明星打廣告的方式,打響了品牌,成了創牌榜樣。繼安踏后,晉江先后有50多家企業投入巨資聘請體育、影視歌明星作為企業形象代言人,并在央視和部分省級衛星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播出廣告。據不完全統計,自2004年以來,晉江鞋業企業在央視和地方衛視投放廣告近百億元,央視五套因有大量的晉江運動鞋品牌廣告投放,被譽為“晉江頻道”。一些企業還通過參與頂級體育賽事合作,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如:安踏公司、361度公司等多家品牌龍頭企業成為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戰略合作伙伴。品牌營銷戰略的持續推進,為晉江鞋業品牌簇群的掘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為數眾多的知名品牌為晉江企業贏得了明顯的競爭優勢,特別是30多萬家品牌專賣店,把晉江品牌推向全國,被消費者熟悉、認可。這幾年,一些品牌逐步走向國際化,比如安踏,收購韓國菲樂的代理權,七匹狼收購法國馬克華菲。九牧王、勁霸等企業也在謀劃境外品牌運作。
在大量晉江知名品牌的推動下,證券市場上形成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晉江板塊”。截止目前,晉江共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41家,位列全國縣級市第一,累計募集資金230億元,總市值超1800億元。其中,晉江全市鞋業產業擁有13家上市公司,20多家納稅超千萬元企業,其中有5家企業2012年在晉江納稅超億元,安踏、361度公司在晉江納稅超過6億元,另外在105家上市后備企業及1萬多家成長型企業中,鞋企也占據絕對數量。
受創牌運動影響,不少品牌企業一改原來簡易的布展方式,紛紛投入大筆資金,精心設計展位。鞋博會不僅能夠滿足晉江最前沿品牌的需求,同時對晉江鞋業品牌的提升以及對后發品牌的幫助是巨大的,搭起了政府、企業、專家、消費者之間溝通的平臺,將行業發展的最前端和最新信息傳遞給企業,對處于品牌不同發展階段的鞋企都受益匪淺。
科技創新走前列 晉江制造變智造
近日,全國首個體育用品行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國輝(中國)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晉江,為晉江體育用品企業注入科技基因和創新活力,助力“晉江制造”走向“晉江智造”。
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下,全球正引發一場以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誰能未雨綢繆,抓住機遇,在這場科技革命中占據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卓有遠見的晉江企業正是牢牢抓住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把金鑰匙。
首先,晉江制鞋業裝備了大量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設備,其中有600多家制鞋企業引進意大利、德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生產的自動制鞋流水線3000多臺(套);250多家鞋材企業擁有EVA鞋底一次成型注射機500多臺,另外立體掃描儀、電腦數控切割紙板機等設備也常見于全市鞋類企業。
其次,晉江企業十分注重自主研發投入,全市規模以上鞋業企業均自行配套產品研發機構。其中,安踏(中國)有限公司企業研發中心被確認為國家級技術中心、宏偉鞋材、361度鞋業、興業皮革、峰安皮業等4家鞋類企業研發中心被確認為省級技術中心。全市制鞋業依靠自主研發,目前共掌控了鞋業生產2000多種核心技術、擁有189項專利。
積極推進貫標認證,則是近年來晉江鞋業企業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的秘訣。目前,晉江的鞋類產品質量穩定率達98.2%,先后有88家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認證、108家企業通過ISO14001認證。安踏、國輝、寰球都成為國家或行業標準的起草成員單位。
為提升傳統產業的永續生命力,晉江先人一步,提出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這兩個輪子,打造更具活力的智造名城,實現由“晉江制造”向“晉江智造”的轉變,推動產業發展從以量取勝”向“質量并舉”、“以智取勝”轉變,從依靠勞力向依靠智力轉變,使智慧產業和智慧城市相輔相成,形成完善的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創新支撐體系和極具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從這個層面來說,鞋博會不僅僅是產銷對接的有效平臺,更承載著創新鞋文化內涵的重任,歷屆鞋博會的成功舉辦,見證了晉江鞋企品牌化、市場國際化的進程。品牌是文化的載體,創新建設有影響力和滲透力的品牌文化正成為晉江鞋業企業專注的目標。
為更好地詮釋晉江鞋業產業創新文化內涵,本屆展會將繼續規劃籌備鞋文化西龍配套活動,搭建互動平臺,服務展商溝通客商。已著手組織實施2013年晉江運動鞋制作技能競賽、“喜得龍”杯第六屆中國(晉江)校園鞋文化動漫創意大賽、第七屆中國鞋都(晉江)海峽兩岸運動鞋設計大賽、運動風尚主題微電影劇本大賽、第十五屆鞋博會現場攝影大賽、歐美采購團•晉江企業采購對接洽談會、2013年全國經濟學博士后學術論壇、湖南衛視新媒體金鷹網與福建省求質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亞洲型男大賽總決賽暨頒獎晚會等系列配套活動。
{page_break}
轉型升級謀突圍 求新求變領潮流
回顧鞋博會的十五年歷程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晉江鞋產業從低端到高端的發展歷程,一個晉江鞋產業從仿造到創新的演變歷程,一個晉江鞋產業從粗放型經營到精細型運作的提升歷程;一個晉江鞋產業從貼牌加工到自主創牌的搏擊歷程;一個晉江鞋產業從小規模工廠到上市公司的轉變歷程。
正是有了一屆又一屆鞋博會的舉辦,晉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在國內制鞋業界具備較高的影響力。但放眼全球市場,晉江鞋業單體企業規模、產品附加值等方面,與國際知名鞋業品牌還存在較大差距。
未來,晉江將繼續發揮“中國鞋都”區域品牌優勢,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轉型升級的多個公共平臺,把晉江建設成為國際鞋業名都:
產業載體平臺:合理界定產業空間布局,全力推進經濟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品牌工業園等載體建設,構建一批以品牌為核心、以產業鏈為紐帶的配套協作組織,促進品牌企業低成本擴張;積極引導中小鞋企“退城入園”,實現集聚發展、創新提升;密切同業間分工協作,完善鞋產業配套體系建設。
公共創新平臺:加快完善創新體系建設,構筑公共科技研發平臺;強化創新要素集聚,建設生產力促進中心和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強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功能,扶持做強院士工作站、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進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科研機構,支持企業自建、共建技術中心和研發平臺。
公共營銷平臺:積極扶持晉江鞋企“走出去”,抓住當前國際市場重組的有利時機,引導鞋業企業分層次建立品牌聯盟、抱團出擊新興國際市場,依托聯合運營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品牌疊加、資源共享等優勢,直面國際市場競爭、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在電子商務領域,引導扶持企業通過自建網站或依托第三方平臺,鼓勵企業搶占網購市場,探索建立類似“晉江網上商城”,打造具備規模和品牌效應的虛擬市場平臺。
多元化融資平臺:大力培育本土金融主體特別是小貸公司、典當行、融資性擔保公司、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創新面向中小微企業金融產品與服務;積極搭建產權交易、股權投融資平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有序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實體經濟,促進民間資本陽光化、規范化;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體系,通過設立各類創投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發揮金融聚集效應,促實體經濟轉型提升。
區域性信用平臺:建立健全區域性信貸征信系統和小微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以統一標準有效整合工商、稅務、銀行、公檢法系統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資源,打破信息孤島現象,實現信息動態更新和共通共享。
放眼四海,可以說沒有一個城市像晉江這樣,鞋業經濟在其發展格局中所起的支撐帶動作用如此之大,鞋業對于晉江的意義,不僅在于所占的經濟比重的數字本身,它所帶動的各個產業的發展、品牌的營造以及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面貌的變革等,都是無法用統計學的方法測算出來的。鞋,是這個城市的靈魂之一,因為有鞋,所以晉江人敢走夜路,敢闖激流,“睡不著”的晉江人,“永不歇腳”的晉江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用愛和熱情延續著一雙鞋與一座城的美麗傳奇。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面對新的形勢和機遇,迎接新的挑戰和考驗,晉江將把握海西建設和泉州環灣發展機遇,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和城鄉統籌,推進民企“二次創業”,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全力推動“五城同創”(提升產業競爭力,打造更具活力的智造名城;提升城市承載力,打造更重品質的環灣新城;提升社會凝聚力,打造更富內涵的幸福康城;提升發展持續力,打造更加美麗的生態綠城;提升文化軟實力,打造更高追求的人文之城),努力建設綜合實力強、民生質量高、發展環境好的現代產業基地、濱海生態城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