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國際化品牌向世界邁進
2012年,可以說是李寧公司自誕生上最為坎坷的一年,先是公司高管接連離職加上品牌定位遭到質疑,再是全年預計業績大幅虧損導致公司股價大跌等等。
現在看來,李寧公司戰略搖擺不定的背后,本質上是李寧公司對國際化的追求,以及在國際化過程中對于自我認知產生的偏差。
李寧公司創立初期,在“國際化品牌”理想的驅動下,一次次成為業界的表率,向著成為一家世界級企業的目標邁進。
2008年,點燃奧運圣火讓李寧公司的聲望達到了巔峰。在向理想前進的路上,目標看上去突然變得那么近在咫尺,這讓李寧公司在錯誤的時間開始了沖刺。
整個2009年,李寧新增店鋪1004間,達到7249間。憑借奧運的余威,李寧以84億元的銷售額超越阿迪達斯,成為國內體育市場的第2名,距離耐克只有一步之遙。暫時超越釋放了一個錯誤的信號,認為這是李寧反擊的絕好機會。管理層希望能夠畢其功于一役,以品牌重塑的激進方式徹底扭轉戰局。
但實際上,李寧之前對于增長的追求已經讓其整個體系承受了非常大的張力,從產品到渠道,再到營銷體系,都有非常多的問題要梳理和解決。
在超負荷行走的同時,李寧公司市場調研發現,超過50%的消費者年齡在35歲-40歲之間,這與公司的期望嚴重不符。為此,2010年6月30日,李寧公司高調宣布品牌重塑戰略,發布全新的標識和口號,并對品牌DNA、目標人群、產品定位等做了相應調整,打造“90后李寧”。
更換品牌標識意味著當時市面上銷售的李寧產品在一瞬間變成了“過時”的庫存,不僅如此,它還牽涉到零售終端店面的升級與改造,這些對代理商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當然核心的問題還不僅如此,產品提價是李寧品牌重塑的重要一環,想要打造能夠與耐克、阿迪達斯真正抗衡的品牌,那么產品的價格也必須向國際品牌靠攏,但市場對此卻并不買賬。
2010年年底舉行的2011年二季度訂貨上,李寧的服裝產品和鞋產品平均零售價格均上漲超過8%,但訂貨數量卻分別下降超過7%和8%,這其實已經是在宣告李寧的品牌重塑失敗。
市場和渠道混亂的背后是公司內部治理的混亂。
2009年開始,董事會決定進行公司架構的改革,開始推行“CXO”的治理結構,增設了CMO、CPO等職務,并且開始大量引入具有國際背景的空降兵。此時的李寧公司正在籌劃轉型,但卻通過架構調整分散了管理層的權力,這實際上降低了公司的運營行效率,使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大大提升。
大批空降兵的到來無疑使情況進一步惡化,所謂的國際化視野與本土思維之間開始頻頻出現沖突,從產品的設計到市場營銷的策略,空降兵們與本土員工的思路經常是南轅北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品牌重塑后,公司一邊在推“90后李寧”的概念,一邊啟用“70后”的林志玲為產品代言。
空降兵們在使公司文化分崩離析的同時,也擾亂了李寧公司內員工的上升通道,打破了公司內部薪酬等方面的公平,許多頗具才華的本土中堅力量早早遭遇職業天花板,不得不選擇離職謀求更好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