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鞋企的蛻變,實現自創品牌不容易
近年來,面對金融危機、原材料漲價、招工難帶來的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及歐美等國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政策,外貿企業發展形勢急轉直下。溫嶺鞋業,這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感受到了重重壓力,甚至前段時間坊間謠傳,溫嶺鞋企“關門跑路”。
但是,有一個數據引起了記者的興趣,2011年度溫嶺6004家大小鞋企的總產量達12億雙。12億雙,它標志著這個面積925平方公里的縣級市,其鞋業產量占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12億雙,滿足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穿鞋需求,按每雙鞋30厘米長計算,連起來可以繞赤道9圈。溫嶺鞋究竟怎樣?溫嶺鞋業該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當地鞋企,展開調查。
溫嶺制鞋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一開始是初創期,企業大多為手工作坊,生產以模仿為主,技術、設備都比較落后,產品基本內銷。到上世紀80年代末,產業進入擴張期,溫嶺鞋企數量激增。一批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投入技改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如全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寶利特公司,就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從1995年至今,溫嶺鞋業進入成長期,逐步形成了以澤國鎮、橫峰街道、城北街道為中心,并輻射周邊鄉鎮的產、供、銷完整產業集群。
復雜的成長經歷,讓“溫嶺鞋”這一區域品牌,多多少少帶點爭議。大部分企業依靠“拷貝”起家,質量與產量成反比,溫嶺產的鞋子一度被人們鄙之為“禮拜鞋”:穿一個禮拜就破。這一觀點,業內人士并不完全認同。
“就算是‘禮拜鞋’,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溫嶺市鞋革業商會秘書長潘克誠告訴記者,溫嶺鞋主攻的就是低端市場,大量產品出口非洲等相對落后地區。在那里,人們買不起名牌鞋子,反而更喜歡低價的溫嶺鞋。
歷經30多年成長,當地制鞋業產業集聚已初具形態,產品從過去的注塑鞋為主,發展到運動鞋、冷粘鞋、童鞋等十大類上千個系列產品,有的企業在給國際知名品牌做貼牌,有的企業打出自己的品牌,有的企業直接向沃爾瑪、歐尚等超市供貨。
“低品質”已成過去時。鞋革業商會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自己孩子穿的鞋,都是從本地鞋廠里買來的,不論質量還是款式,都好得很。
一系列稱號可以作為“溫嶺鞋”成長的佐證:
2007年8月,中國輕工工藝進出口協會授予溫嶺“中國鞋類出口基地”稱號;
2008年3月,中國皮革協會命名溫嶺為“中國鞋業名城”;
2009年,溫嶺市澤國鎮被授予“中國民族鞋業之鄉”;城北街道在2010年獲“中國鞋類(運動鞋)出口基地”后,2011年又被授予“中國鞋業名城”、“童鞋之鄉”的榮譽稱號……
困境下的穩健步伐
產業成長并非一帆風順,從2008的金融危機開始,溫嶺鞋業開始經歷一個又一個多事之秋。
首先是外貿出口的急轉直下。溫嶺市鞋業主要出口中東、非洲、北美、歐洲等地區市場,當前全球經濟自金融危機后一直復蘇緩慢,部分中東、非洲國家因政權動蕩造成需求下降。市場需求下降,意味著企業庫存增加,風險加劇。
外貿生意難做,部分鞋老板開始轉戰國內,無形中又加劇了內銷市場的競爭。
再加上原材料漲價、用工荒等問題,鞋業利潤被壓縮到了極限。
“光是鞋底材料TPR,漲幅就超過了50%,再加上工人工價上漲,小作坊做鞋的利潤已經不足5%了。”一名鞋老板給記者算了賬。
但重壓之下,溫嶺鞋并沒有出現衰退跡象。“產業健康、穩步發展。”溫嶺市鞋革業商會秘書長潘克誠用了8個字來形容溫嶺制鞋業當前的發展形勢。在2008年金融風暴來臨之前,溫嶺共有鞋企4785家,從業人員18.9萬人,產值為225億元。如今,溫嶺鞋企增至6004家,其中產值2000萬元企業超過200家,產值上億元的有13家,鞋業從業人員達到23.45萬人,產值達到了279億元。{page_break}
出口同樣逆流而上。來自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一組數據顯示:溫嶺鞋業2008年至2011年出口額分別為6.25億美元,8億美元、10.7億美元、14.1億美元,分別增長20%、28%、33.75%、31.77%,出口產量為2.56億雙、2.86億雙、3.6億雙、4.27億雙,均價2.44美元、2.8美元、2.97美元、3.3美元。
溫嶺鞋逆勢增長的原因
首先在于定位。“一些人認為轉型,就是舍棄低檔市場,往中高檔路子上走。這種觀點我不認同。”潘克誠認為,溫嶺的仿皮鞋市場份額全國最大,這份優勢不能放棄。“立足低檔,逐步向中高檔發展,才是正解。”
對此,浙江卓凌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盛建勇也持相同態度。他認為,溫嶺鞋的聞名,不是幾家大鞋廠的功勞,而是數以千計的小作坊“聚合”的結果。是它們產出以億雙為單位的鞋子,才讓全世界都知道溫嶺這個名字。“如果沒有這些低檔作坊,溫嶺鞋不可能拓出這么大的市場。”
其次在于產品競爭力的不斷增強。近年來,溫嶺鞋業在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上卓有成效,特別是自引進流水線膠粘鞋以來,溫嶺鞋業的生產工藝和用料不斷革新。工藝進步帶來了價格優勢,在市場上,溫嶺鞋比其他產區的同類產品價格低10%,同時,很多企業一直致力于構建境外營銷網絡,在中東、非洲、拉美、東歐等市場均有設點,這使得溫嶺鞋一直穩踞低端鞋王座之上。
提升產品競爭力還體現在規范管理上。位于澤國鎮的浙諾爾鞋業有限公司,從2008年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在企業內部實施規范化管理,通過了社會責任評估等一系列要求。
“不提升產品附加值,產業一定會垮。”公司總經理林明標告訴記者,如今,浙諾爾已是沃爾瑪、歐尚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直接供貨商。
也有人獨辟蹊徑,在創品牌上下功夫。在2月11日的溫嶺市民營企業經濟發展懇談會上,浙江福德隆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富德告訴同行:“品牌提升是我們溫嶺鞋企的必由之路。”這是朱富德做鞋18年總結出的體會,他請來咨詢公司的顧問常駐企業,花大錢打造職業的產品研發團隊,為的就是一個叫得響的品牌。“現在,我們做的也是貼牌生產——不過是別家企業貼我們的牌。”朱富德笑著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