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鞋服企業難打開國際市場
現在鞋服企業普遍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去年是經濟數字好看、收入感覺不好,今年是收入感覺不好、經濟數字也不好”,目前鞋服市場的艱難狀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嚴重。其原因就是在金融危機時,各國針對各自情況下了挽救本國經濟的“猛藥”,4年過后藥力已漸漸消退,后續的調整手段又無法立即見效,造成全球市場的需求乏力。
反觀國內市場,財政緊縮、市場通脹居高不下、勞動力成本上漲、鞋服產品消費低迷和人民幣匯率走高等因素,造成了鞋服企業訂單的減少和利潤的大幅降低。在這些情況未得到有效緩解時,新的不確定因素又不斷出現,進一步加重了鞋服行業前行的困難。
從國際市場看,美國與韓國、墨西哥等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國家的鞋服產品輸出在關稅大幅度降低的優勢下,獲得了巨大的市場先機,這是國內鞋服企業望塵莫及的。原本國內鞋服產品在國際市場以物美價廉著稱,現在這一優勢已風光不在。這是其一。其二,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能夠獲得更廉價的原料。有消息稱,韓國從美國進口的棉花價格每噸比從中國進口的棉花低2000元左右。其三,在全球機械四大進口國中,孟加拉國的設備先進程度決不低于我國,而棉紗價格卻遠低于我國。為彌補國內市場不足,我國每年還要從巴基斯坦、印度等國進口大量棉紗。而我國執行了幾十年的棉花滑準稅,使企業的原料成本增加,行業的競爭優勢大打折扣。
從國內市場看,2011年春節過后,我國為抑制通貨膨脹實行了財政緊縮政策,到了去年下半年,其作用完全體現出來。一時間,鞋服企業流動資金和訂單大量減少。一些鞋服企業反映,企業上半年還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現金支付,到了下半年就只有少量的承兌匯票了。盡管承兌匯票在變現的過程中又存在時間、操作上的諸多問題,但在一些鞋服企業看來,今年能拿到承兌匯票就實屬不易了,至于說現金需求,簡直不敢奢望。
盡管國內外的各種因素影響著我國的鞋服業,但我國鞋服業產能持續增長也是不爭的事實。沿海地區的產能陸續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產能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我國鞋服業潛在的危機。
從需求端看,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導致國際市場訂單量削減。從供應端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各國普遍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致使2011年成為鞋服業原料危機最嚴重的一年。正是由于遭遇產業鏈首尾夾擊,許多企業坦言:“2012年面臨的困難要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