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熱潮下,鞋企轉身為社會企業?
時下,不少企業受到各式各樣負面因素的影響,其生產的產品在品牌形象更是瞬間滑入低谷,這也為其他企業敲響警鐘,驅使企業在提升品牌形象和規避負面信息帶來風險上下大功夫。向慈善機構或公益事業捐款贈物,因簡單易行成為大多數企業樂于采取的策略。然而,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時代的到來,企業面臨的不再是主動或被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讓更多的人群受益,這也就要求企業應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社會企業作為創新模式的企業形式,因全力解決社會問題而脫穎而出,頻受關注。
聚焦國內鞋行業,多數鞋企也都心系公益事業的發展,主動為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并且在經營活動中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以泉州鞋企的表現最為顯著,除了在物質上給予受災人群最實際的支持、幫助外,也十分注重特殊群體精神方面的鼓勵。如此,不僅為鞋企品牌的成長打下堅實基礎,促進品牌資產的提升,而且助力解決了部分社會問題。誠然,隨著更多力量注入公益事業,加之國家亦越來越重視和諧社會的構建,公益事業勢將迎來快速發展的嶄新時期,并且在社會的地位和影響也將大幅度提升。那么,鞋企把經營活動與公益事業結合,在這股公益熱潮中,是否會逐漸改變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為社會企業,這無不引起各界人士的深思。下面就順著筆者的思路展開深入的探索。
首先,必須了解社會企業的定義。根據英國政府對社會企業的定義,社會企業是一個商業組織,它的主要目標是社會目標,而它的利潤應主要用于對社會目標的支持性投資或直接投資到社區當中,而不是為了股東和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進行投資。很明顯的,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商業企業,也不是純粹的慈善機構,它是通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后用于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而如今的鞋企亦不僅僅只是商業企業,它也積極參與到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這樣,鞋企是否已經具備逐步演繹為社會企業雛形的條件?
由于“社會企業”在中國還是一個新名詞,目前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面臨著難以堅持創始發展理念、科學化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需要向商業企業學習如何高效、科學地管理企業,而且社會企業本身就是依托商業手段賺取利潤實現社會效益。同時,社會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包括參與為市場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企業行為以及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培訓等社會行為。如此可見,鞋企確實與社會企業有共通之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極為相似。鞋企獲取利潤部分得益于社會各界的力量,也就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回報民間反芻社會,況且在這個貧富差距巨大、社會問題眾多的社會背景,也亟需鞋企能夠長期、持續為社會做出貢獻。顯而易見,鞋企已然具備轉型發展為社會企業的潛力。然而,具備轉型發展潛力是否意味著能夠實現成功轉型?
以解決社會問題的視角來透視社會企業與企業的區別,社會企業是以商業手段實現更廣義的社會價值,注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企業是借助社會手段來實現最大效益的商業價值,注重的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兩者存在著手段與最終目的的本質區別。對于鞋企而言,承擔社會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發展過程中需要履行的一項義務,無關乎受理想社會驅動,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蛟S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會推動鞋企朝著社會企業模式的方向探索,但只要不改變鞋企發展的最本質特征,也就無需談論轉型為社會企業。即使鞋企獨資或與某些組織、企業合資創建社會企業,鞋企本身也不屬于社會企業,最多鞋企業家可以有個社會企業家的稱號。一直致力于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有“窮人的銀行家”之稱的尤努斯說過,“如果我們能夠重塑思想,就能重塑世界”,也只有唯利是圖的傳統經濟觀念改變了,世界才會涌現出更多的社會企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