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機器換人潮”下的產業升級之路
近年來頻頻出現的用工荒,預示著作為勞動力獲取利益的時代已經結束,目前正處于進入結構調整向深度發展時期,提升技術水平和提高產品質檢將是制鞋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面臨用工荒,輕言轉移不容易
據了解,制鞋行業一直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去年全行業的出口出現了較大幅度萎縮,而今年一季度以來,制鞋出現訂單大幅增長,按理說市場訂單應接不暇,對行業應該是大喜事,然而許多鞋企卻為此“愁白了頭”。據一位制鞋企業負責人稱:“春節以后,訂單突然大幅增加,企業即使滿負荷生產,也難以滿足訂單量。我們去招工,工人好像一下子全不見了,已經不是加多少工資的問題了。‘而據筆者了解,以往主要出現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問題,不僅進一步加劇,而且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在全行業蔓延開來。
其實早在去年底,不少制鞋企業就開始為留住工人、特別是熟練技工而動起腦筋。每年春節期間,很多在東南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開始返鄉,次年節后重新選定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據筆者了解,在有著“鞋都”之稱的福建晉江,為了能讓工人按時上班,一些頗具眼光的制鞋企業采用了打“溫情牌”、“友情牌”的方式,在春節前就把年終獎、各項福利發到工人手中,希望他們能對已經效力幾年的工廠產生歸屬感,來年自愿再回來。而另一些企業則采取了恰恰相反的策略,為了避免工人流失,規定在春節上班后才發獎金,同時獎金數額較行業平均水平相應提高。
即便如此,春節之后流向福建、廣東和溫州三大鞋類產品制造基地的工人還是越來越少,而隨著內陸二三線城市建設、生活水平、工資結構的提高,整個制造業對打工者吸引力都在不斷降低。一場制鞋行業內部結構的深化調整已經不可避免。不少企業想到了一個相對簡單直接的辦法:產業轉移、企業搬遷。然而目前制鞋行業相對集中的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都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過近30年時間發展,產業鏈條已十分完善,一些特色產業區域及特色產品,在全球市場都享有很高知名度。這些經過幾十年積累才形成的產業區域優勢,一旦貿然轉移也要承擔相當風險。
業內專家向筆者分析說,首先現有產業集群在交通、運輸,特別是出口方面的天然優勢,一旦轉移內地將全部喪失。其次產業集群內部從原材料、加工、設備、包裝等方面有完整的配套體系,現在一些大規模、高標準的龍頭企業開始集中力量做大品牌、營銷,把生產環節交給產業鏈上有能力的合作伙伴,也就是那些質量和產能都有保障的同行來為自己做OEM,內地要建設或復制如此完整的配套鏈條,目前還比較困難。再者,各產業集群所在地,都是經濟發達地區,政府的經濟實力都比較強,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比內陸地區要大,特別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這樣的大風大浪,政府減免稅費、甚至提供資金周轉這樣的支持非常關鍵。這位專家還表示,“如果只是沖著降低人工而轉移,隨著內地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工人的工資水平和消費水平也會逐年提高,如果搬遷后用不到幾年,就與沿海地區接近了,完全是得不償失。”
裝備技術升級,省人力更要提質量
既然被動的產業轉移“此路不通”,通過技術改造提升裝備技術,通過加快生產自動化來提高單位勞動生產率就成為行業的不二選擇。據一位鞋企負責人稱:“對于我們這樣一家有數千員工的企業,每人月工資和福利開支增加100元,每年的成本就是數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投入,不如將如此高額的開支投入到技術與設備提升上,只要一次性投入,獲得的收益將源源不斷。”
今年年初,行業專家們就紛紛提出,制鞋行業要化用工荒的壓力為動力,加快完成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升級。發達國家的一些知名企業,依靠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勞動效率是中國企業的2~3倍,因此盡管他們的人工費用高得多,但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依然有競爭力。業內企業也紛紛表示,行業發展至今,再依靠以往低價勞動力、粗放式擴大生產獲取利潤的做法已經一去不復返,行業要向集約化、技術化、自動化方向前進。
筆者還了解到,產業的技術升級不僅要立足于“以機器替代勞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還應當通過提高產品質檢和附加值來增加利潤,進而增強行業的綜合競爭力。一雙同樣是真皮制作的女鞋,意大利的品牌女鞋售價要人民幣上萬元,是國內同類產品價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我們的企業不僅僅是輸在品牌和營銷上,如何提升技術水平和提高產品質量將是現階段中國鞋企的首要重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