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也搞怪 看層出不窮的怪鞋
Christian Louboutin 說:“作為一名時尚界工作,你就必須為女性編織夢想。”
Alexander McQueen 2010春夏的象足鞋款
鞋中泰坦尼克
如果要評選2010 年春夏最受矚目的單品,Alexander McQueen 靈感來自于海洋生物的變異高跟鞋必然榜上有名。事實上,自從去年10 月的巴黎時裝周以來,關于這雙鞋的討論一直不絕于耳。時裝評論家和博客作者為它取了各式各樣的別名:“象足”、“穿山甲”、“坦克”、“ 花瓶”、“ 怪獸”、“ 異形”、“ 鐵達尼號”……因為即便是跟再高的鞋,遇到它這樣的龐然大物也只能俯首稱臣。據模特Abbey Lee Kershaw 透露,當時她和Natasha Poly 只看了一眼這雙鞋,就立馬推掉了走秀的邀約。這句話繼而引發了更多的話題。
時裝周結束三周后,當一雙蟒蛇皮材質的McQueen秀款象足鞋(這雙鞋后來沒有投入生產)登陸《Vogue》英國版的編輯部時,辦公室再次爆發了不小的轟動。時裝編輯們爭相試穿,拿尺測量,并把照片發在了網上。“我們穿著它連藏衣室都出不去,實在想不通那些模特是怎么穿著它走完T 臺的,佩服!”象足鞋測得驚人的12 英寸高——足足30 厘米。
在Francois Nars的15周年晚宴上,名媛兼時裝收藏家Daphne Guinness穿著一雙褐色McQueen 象足鞋出席
有趣的是,女人們非但沒有感到畏懼,反而為之著迷。在Francois Nars的15 周年晚宴上,名媛兼時裝收藏家Daphne Guinness 穿著一雙褐色McQueen 象足鞋出席,成為在非發布會場合穿該鞋的第一人。此前,她還成功挑戰了Nina Ricci 的無跟鞋(那是Olivier Theyskens 的告別作)。當被問及Ricci 和McQueen 的鞋哪個更難穿,她說“McQueen 比較輕,Ricci 更重”。原因在于,后者沒有鞋跟作支撐,因此防水臺部分被設計得非常之重,致使穿著者的重心前傾,壓力集中在腳尖,才不容易向后摔倒。
貝嫂Victoria Beckham垂青Antonio Berardi的無跟靴,該靴底距離地面的高度:5.5英寸,合14cm
民眾對怪鞋的反應異常熱烈。每當Guinness、Victoria Beckham和Lady Gaga作出石破天驚的新嘗試,就會有不少消費者致電品牌要求購買同款,這在15 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的女人還都穿著規矩的中跟鞋。Guinness說她過去總是在性用品商店購買5 英寸(即12.7 厘米)高跟鞋,因為其他商店一律沒有這么高的鞋。然而今天,“恨天高”早已變成主流。
新銳設計師Nicholas Kirkwood 對此深有體會。“5年前我剛從大學畢業時設計了一系列約5 英寸高的鞋,可買家們都說他們最多只賣4英寸的鞋。”
Kirkwood 回憶道,“現在,5英寸的鞋看起來再正常不過。時裝秀和紅地毯的影響力太大了,一夜之間,你的眼光全變了。”{page_break}
層出不窮的怪鞋
Marc Jacobs 2008春夏高跟鞋
Celine 2009春夏鞋款
英國《泰晤士報》的時裝編輯Lisa Armstrong 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回顧了高跟鞋在本世紀的發展:“2002年秋冬,Jimmy Choo 發布了一款布滿鏤空的系帶長靴,由此開創了一門全新的鞋子種類——沒有實用價值,僅供觀賞的高跟鞋。其后,搭扣和流蘇開始爬上女人的小腿。到了2005 年,我們發現原來露趾涼鞋也能在冬天穿;半年后,靴子正式走進夏日衣櫥。2007 年,性虐元素大熱,防水臺像樂觀的經濟形勢一樣膨脹到了足以克服地心引力的高度。厚底讓高跟鞋前所未有地高和優雅,Yves Saint Laurent憑借5英寸高的Tribute 鞋變身潮牌。2008 年,無跟鞋的出現讓一切變得更為超現實,Marc Jacobs 的鞋跟橫著長,頗有些達利的風格。”
新銳設計師Nicholas Kirkwood 2009年為Rodarte設計的女鞋,設計師本人因這雙鞋子一炮而紅
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并未澆滅設計師的熱情,相反,變異鞋跟浪潮在2008 年后愈演愈烈。在過去這一兩年間,我們見證了鞋跟的千變萬化——從Prada 的花形跟、Dior 的裸女跟到Chanel 的燈泡跟和Margiela 的釘子跟;我們對鞋的建筑結構有了全新的體會——見識了Celine 的中空熨斗鞋、Balenciaga 的樂高玩具鞋、McQueen的雙跟高底鞋、Yves Saint Laurent 的埃菲爾鐵塔鞋。Lanvin 紫色的緞面象征奢侈,Givenchy 筆筆直的線條訴說著驕傲,Rodarte 鞋頭上的尖刺耀武揚威。這些新穎的、戲劇化的、充滿危險的高跟鞋霸占了T 臺,主導著雜志,用驚世駭俗和彈眼落睛來形容它們毫不夸張。
Antonio Berardi發布了無跟鞋之后(左),Nina Ricci也很快設計了一款(右) Kirkwood 認為,促成這股潮流的,是設計師們的互相較勁。舉例來說,如果一位設計師推出了一款頗受好評的坡跟鞋,那另一位設計師就會設法制作出一款角度更刁鉆的。同樣,在Antonio Berardi發布了無跟鞋之后,Nina Ricci也很快設計了一款,并且坡度更陡,細節更費心,氣勢更驚悚。而在鞋跟高度方面的競賽上,設計師們也都鉚足了勁。“每個設計師都有這樣的感覺,只要高度上去了,一切都立刻變得更美,更有效果。”Kirkwood 說。
時尚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一個新的時代誕生了。在“It bag”壽終正寢后,我們迎來了門檻更高的“It shoe”——在創意上更大膽,只為真正對時尚走火入魔的人設計。不過,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設計師對高跟鞋的興趣會持續到何時?鞋子上的實驗有沒有盡頭?瘋長的鞋跟可有停止“發育”的那一天?{page_break}
Chanel 2009春夏鞋款,Dior裸女鞋款
技術決定高度
至少在一件事上,設計師們能夠達成共識,那就是當前的鞋跟高度已經逼近技術允許的巔峰。雖然科學的發展讓設計師將傳統鞋跟7 至9 厘米的區間大大擴大,但每個摔斷過鞋跟的人都該知道,跟越高,斷的可能性越大。“在設計一雙高跟鞋時,技術方面最需要注意的是確保一只強有力的鞋跟,以承受穿著者的體重,以及一個加固的鞋掌,這樣鞋才不會崩裂。”多倫多Beta Shoe 博物館館長Elizabeth Semmelback 介紹說。
大部分設計師使用的是由ABS 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鞋跟,包括大名鼎鼎的Manolo Blahnik 和ChristianLouboutin。“ABS 是高跟鞋制造業最偉大的一項發明,有了它,鞋跟才能在追求高度的同時被做成各種形狀。”Kirkwood說。Blahnik標志性的纖細高跟,以一根內置鋼針作支撐,周圍包裹著ABS 塑料,并以聚氨酯封底。5根鋼釘由壓縮氣槍打入鞋跟作進一步加固,最后,一枚螺絲釘穿過鞋墊固定在鞋跟中。
談到設計時,Blahnik 說:“制作一只115 毫米的高跟鞋,最重要的是掌握平衡。為此,我要用一把圓規,一把尺,我的雙眼和雙手。”有的設計師現在采用CAD 電腦技術輔助設計,而Blahnik卻堅持自己畫。“我是一個傳統主義者。”他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