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用工荒 奧康等鞋企開啟“自我救贖”之路
9月30日訊 “鞋企開啟了“自我救贖”之路,通過軟性管理營造企業“家”文化氛圍,積極培養儲備人才。
9月20日,風塵仆仆,一臉疲憊的譚興剛回到公司,還沒顧上喝口水,就急著向自己的領導匯報此次南下深圳“搶人”的經歷。作為奧康千石制造中心的人事行政經理,除了管理廠區日常運轉,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備足員工以供生產需要。
因為要擴建生產線急需員工,一個月前,他手下的一名人事專員前往重慶招工,只帶回寥寥幾人。3天前,譚興決定親自前往深圳。
現實很殘酷。“我幾乎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的人才市場,發現企業來招聘的人員比應聘的人還多,來一個應聘者就撲上去一堆。”
夢魘般困擾中國制造企業的“用工荒”似乎又卷土重來了。
用工缺口從年初延續至今譚興的“遭遇”只是中國勞務市場的一個小小縮影。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沿海地區超過半數的企業表示招工困難,尤其長三角地區62.27%的企業都表示招工困難。經過實地走訪溫州各大制造企業,不少企業招聘人員都在為招工發愁,“用工缺口很大,這是我們服裝行業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明年初情況會更嚴重”,一位就職于溫州服裝商會的人員說。
目前,不少企業門口醒目位置都擺放著往年只在年末才掛出的大幅招工廣告牌:“免費提供空調房、補貼一半餐費”;普工保底工資1800元/月以上,技工3000~5000元/月“:”每月休息4天“……這些幾年前來溫州應聘的員工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如今在溫州大小企業隨處可見。
“盡管如此,前來應聘的人屈指可數。”奧康千石制造中心總經理樊曼如說,因為近期訂單增多,現有的生產能力不足,考慮再招聘員工、購買設備來組建兩條新的生產線。設備、場地都準備差不多了,人卻總是難以備足。在溫州招不到人,派去西部、珠三角招工也收獲很小,更別提為明年生產提前儲備員工了。“扔掉訂單太可惜了,目前還是再努力努力,盡量把人湊夠了。”面對這種困境,樊曼如只好安慰自己。
據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有超過80%的鞋企在為招人發愁,年初的缺口到現在仍舊沒有得到緩解。
多方因素催生“用工荒”
“用工荒”年年有,今年這種趨勢更嚴重。
人呢?今年以來,溫州企業呼聲最多的恐怕就是招工難。經濟形勢在不斷好轉,許多企業在喜洋洋了一陣之后立即陷入糾結:有訂單,擴大了生產線,卻招不到工人。
在奧康甌北制造中心總經理郭勇看來,可能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隨著產業西移,國家支持中西部政策的出臺,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用工環境的優化,很多成熟工人選擇回家就業或創業;二是80后、90后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軍,他們不像上輩人那樣能吃苦、忠誠度高,他們更追求工作條件的優越和自我職業的發展;三是企業自身不夠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沒有給員工營造出“家”的氛圍,讓員工把工作僅僅看成謀生的手段。{page_break}
郭勇認為,就產業發展來說,這是一個自然的進程。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是企業未來長久發展的基本保障。
“坐享人口紅利的時代即將逝去。”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人口老齡化及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了社會撫養比不斷提高,降低了生產性人口比例,嚴重影響勞動生產率。
如今,沿海制造企業缺工正是人口紅利持續消失的佐證,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活力。
“軟性管理”成突圍新路徑工人不夠,難道企業除了干瞪眼就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用工荒現象是市場的一種自我調整方式,它逼迫企業加快結構升級和技術改造來消化成本,轉變越晚就會喪失調整時機。”郭勇表示,年初他們就已預計到這種情況了,讓熟練工再提高效率是不現實的事,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更新設備。“一臺電腦花樣機一天的工作效率相當于十幾個工人,而且有些高難度、人工無法完成的工作,機器可以輕松完成。”
今年年中,他還去了江西、四川等省考察,發現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正在興起。很多從沿海地區返鄉的熟練工人,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后,開辦了針車生產線、車包生產線等專業化、單一化的工廠,有的甚至年產值達到千萬。“這是一種專業化協作的生產方式,可能預示著未來我們也會將生產環節拆分開來,部分或者全部外包出去”。
除此,奧康推出了一系列“軟性管理”措施。過去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都只專注于產品設計、制造、質量等有形管理,缺乏對于資源管理、服務導向、人力培養、企業文化和流程創新等軟性要素的注意。2010年,奧康公司董事長王振滔在鞋革行業內提出:用“軟制造”創造“硬價值”。
在關愛員工方面,奧康根據員工實際需要,積極營造企業“家”的文化氛圍。今年夏天,奧康出資30萬元籌辦了為期45天的“奧康員工子女夏令營”,教孩子們讀《弟子規》、游戲以及才藝表演等活動,夏令營分別有感恩周、團結周、禮貌周、專注力周、學習周、安全周等。“考慮到80后、90后員工喜歡豐富的娛樂生活,我們每周安排一天休息,前不久還跟楠溪江風景旅游管理局洽談了一個協議,凡是奧康員工可以憑借有效身份證明,享受楠溪江半價游。”樊曼如說,這是他們改變員工管理方式的努力之一。
溫州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一力博士表示,這是溫州當前轉型升級環境下出現的好現象,換句話說,這也是在壓力之下,企業自覺地走上“自我救贖”之道。招工之難,如同普遍的苦難。所以,最先起來“化解”苦難的,是自覺的進化。形成潮流之后,比的就是誰準備更及時、更充分了。先是機器、技術的競爭,最終還是人才的競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