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 古代身份的象征
09月28日訊,1980年代,電影《火燒圓明園》熱播。電視里介紹該片的精彩章節,有一段話大意是:你知道古代的鞋子是中間高……
后來才知道,古代中國,不僅女人穿高跟鞋,男人也穿,古籍中常說的“高屐”,就是高跟鞋。但這種“屐”是木頭做的,也不像慈禧穿的那樣中間高,而是兩頭高。晉朝詩人謝靈運發明過一種著名的“謝公屐”,鞋子前后各安一齒(即鞋跟),是一種專用登山鞋,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走在有坡度的地方,如履平地。新疆出土過一種古代“高屐”,鞋底有三個木齒,整只鞋子看上去像三條腿的小板凳。
穿著兩只板凳上街,也真夠難為前輩們了。
古人為什么穿高跟鞋?這里一定有審美的考慮,但我想,更多的應該是為衛生計。古代高官出行,講究“黃土墊道,凈水潑街”。之所以如此,就是彼時的路面狀況太糟糕。英國人李提摩太在其記述晚清見聞的書中曾經提到:“在六七八月份,當雨季來臨時,路上洪水四溢,水與塵土混合,形成無法行走的泥沼。路上的交通都中斷了,三個月里,一般來說生意也都停下來了,其間所有的資金都被鎖在柜子里產生不了任何利潤,對整個中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對所謂的“土道”印象深刻,真是刮風一身土,下雨一路泥。而穿的鞋子乃自家所做,布面布底。鞋底是老娘一針一線納出來的,但穿不多長時間,就會被磨薄甚至磨穿。晴天走在路上,硌腳;雨天走在路上,布做的鞋底很快洇透,濕漉漉,粘糊糊的,要多難受有多難受。若踩一腳泥或者狗屎,更是擦不干凈甩不掉,很快從鞋底蔓延到鞋面上。我時常想,鞋跟要是厚一點該多好啊。
擁有一雙結結實實的無敵風火鞋,一度成為我的人生美夢。
古代農耕社會,商品意識不強,鞋子主要還是靠自家做。碰到我所遭遇的情況,草根階層只能像我一樣忍著,有點小資意識的,就會自己想轍。高屐即為選擇之一。可想而知,高跟木鞋穿上去肯定不舒服,但是干凈。踩進水洼里,甩一下就行,腳不會濕;踩上泥,在地面蹭一蹭就掉了,不用擔心打濕鞋面。
干凈和舒服比起來,有身份的人一般都寧可選擇干凈;所以古代穿高跟鞋的,應該都是有身份的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