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支招:中國企業如何把握貿易話語權
8月30日訊,昨天杭州來了一批絕對“高智商”的團隊:65位海外教授與60位中國教授,他們坐在一起,探討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問題。
全英文的學術會議上,浙江大學施旭教授以浙江反傾銷的不公手段。
施旭教授從話語學領域批判國外反傾銷這一經濟文化霸權對中國企業的打壓。他說,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企業對于國外的文化霸權的防范意識比較弱。在面對國際貿易摩擦的時候,中國企業傾向于“自謙”而非“反抗”。比如,中國企業把反傾銷的原因歸結于自己的產品沒有品牌、產品檔次不夠等。“這樣一來,國外某些機構會趁機揪住這些問題不放手,要求我們進行改進。等我們真的進行了改正和提升,他們又會出新的花招阻擋中國的商品。”施教授提出,要想掌握話語權,在話語中直擊經濟文化霸權是很重要的。
“有個現象很特別,中國有不少鞋類出口企業,但是只有少數企業站出來說話。更多的企業,還是不愿意進行聲援。”施教授說,這一點,中國的企業不如國外企業來得團結。“在國外,某一個行業受到沖擊,行業里的大多數企業都會通過商會、行業協會等牽頭,有組織地進行聲援。如果有什么想法,也會通過組織直接找到政府,請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予以規避、減小損失。”這些民間組織找政府并不難,渠道應該暢通無阻。
不能用英語直接對話,不了解國際貿易相關法律,讓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深陷被動。語言不通,國際法律讀不透徹是目前進行國際貿易合作的企業存在的重大問題之一。企業負責人在進行國際貿易時,更多地通過翻譯來進行對話。“翻譯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詞句轉達的誤解。看似是無關緊要的誤會,很有可能埋下貿易失敗的伏筆。”施旭教授建議,在國際貿易日益密切的時候,中國商人要從英文角度了解國際貿易條例,避免出錯;同時也要在國際貿易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主動地獲得話語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