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再次陷入語言陷阱
近日,在公司三樓董事長辦公室,李寧遭遇了這樣一個語言陷阱,稍有不慎,可能會引來滔天的口水。
不過,見慣了大場面的他顯然有備而來:
“我不是極端民族主義者,但愛國主義情感是消不掉的,一個品牌的DNA也不可復制。比如,我們提到品牌,而不是中國的品牌。李寧同樣如此。”
“社會在發展,我覺得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應該體現在通過個人努力對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如果李寧能提升競爭力,成為國際認可的品牌,那也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在當下,這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深化,而非淡出!”
李寧所說的當下,指的是李寧公司在成立20年之際,用新的“人”字型替代了“L”型LOGO,而“Make The Change(讓改變發生)”也取代了消費者耳熟能詳的“一切皆有可能”。
上世紀80年代,李寧在1984年奧運會奪取3金2銀1銅的豪舉正迎合了時代的這個需求,他也被定義為那個時代的英雄。但1988年漢城奧運會失利后,李寧選擇了退役,并很快開始了新一段的傳奇。1990年,抱著“要讓中國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中身著中國人的運動服”的夢想,他找到熟悉的國家體委官員,用愛國熱情說服他們放棄300萬美元的外國公司贊助北京亞運會,選擇只能拿出250萬元人民幣的李寧。
1990 年8 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身穿雪白的“李寧”運動服的李寧從藏族姑娘達娃央宗手里接過了亞運圣火火種,這個充滿神圣感的時刻,和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上,腳蹬李寧弓跑鞋的李寧在“鳥巢”上演飛天的神話舉動一樣,通過電視定格在了人們的心中。而他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也得到強化。
應該說,這種營銷取得了驚人的價值。1990年亞運會閉幕式當月,“李寧”就收到了價值1500萬元的訂貨單,“李寧”運動裝也開始風靡全國。
經濟分析學家指出,對于那些年齡比較大而又接受過“又紅又專”教育的消費者來說,李寧的愛國營銷的確激發了很多人的愛國熱情,實現了企業形象和產品銷售的提升。但進入新時代以后,以80后、90后的消費人群個性張揚,有叛逆精神,喜歡特立獨行和追求時尚潮流,“愛國”訴求在他們看來過于遙遠。李寧的這次“變臉”,也有親近90后的現實考量。
“十幾歲就開始在鎂光燈下”的他,不希望復制那些明星日子,而是游泳、跑步、打高爾夫,“嘗試另一種生活。”他甚至笑言,自己不做董事長,甚至股東,都有可能。
不過,盡管客居香港的他很少光臨位于北京亦莊的三樓董事長辦公室,盡管他和張志勇一年也見不了幾次,他絕不會滿足只做一個觀察者。他還在關注世界杯等國際賽事,關注著中國體育和他的那些新老伙伴,“我還是公司的創始人,還有一個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且我的體育知識、體育資源,還可以融入到公司當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