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或許會是時尚品牌的下一個開拓陣地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時尚產業對于澳大利亞來說一直不處在主流位置,從歷史上來看,澳大利亞的時尚產業更多的是建立在引進和采用國際品牌的基礎上,這其中大部分必然源自奢侈品歷史久遠的歐洲,而本土設計師和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并不突出。
其時尚市場的局限性不僅僅體現在本土品牌薄弱上,對于外國的品牌來說,這片土地在之前一段時間內也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從地域地理角度來說,這樣一個季節同北半球相反,且城市平原分布面積很小且分散的國家,市場操作起來要多費點勁。
但直到四、五年前,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自2012年開始,澳大利亞的市場開始成為各個時尚品牌的擴張目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趨勢也愈發明顯。據澳大利亞新聞網站The Australian報道,近期澳大利亞將要迎來一眾歐洲高端品牌的擴張高峰期,多個國際品牌計劃在CBD地區開設旗艦店,其中包括意大利品牌Brenello Cucinelli、Roberto Cavalli,法國皮革品牌Goyard和鞋履帝國Hogan等。

這些品牌毫無疑問將要打入的是墨爾本和悉尼兩個城市,至于先進入哪一個,就要看哪個城市的租賃條件更好了,可以看出,澳大利亞高昂的租金是各大品牌首先考慮的問題,這也是這么長時間很多品牌遲遲不愿踏進這片土地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地消費潛力還不能彌補高昂的租金成本。
所以在澳大利亞人均消費水平還未達到奢侈品品牌的要求時,只有有價格優勢的快時尚品牌能夠在那里站住腳跟,其中表現最為優異的是最早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Zara、H&M以及優衣庫,據澳大利亞媒體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報道,這些快時尚品牌集中開設在墨爾本的波克街購物中心(Bourke Street Mall)和悉尼的皮特街購物中心(Pitt Street Mall),也很少開設獨立門店。

而對于較晚進入澳大利亞的TOPSHOP,面對已經被三大快時尚品牌瓜分的差不多的市場,在當地市場艱苦經營六年后,也不得不面臨倒閉的命運。據商業媒體Smart Company今年五月的報道,相關管理部門已經開始同TOPSHOP和TOPMAN團隊著手進入自愿管理程序的工作。除了進入市場時間太晚以及在競爭對手之間沒有較高辨識度的原因外,零售分析師還向Smart Company記者直接指出——澳大利亞的時尚市場真的實在太小了,“當地市場一時間承受不了這么多新品牌的進入,更何況本地消費者消費支出能力變得疲軟。”
然而,據澳大利亞商業媒體報道,引起近兩年奢侈品品牌對澳大利亞市場興趣的正是消費主力的改變——高速增長的亞洲游客購買力。JLL國際零售租賃部主管Cameron Taudevin表示:“雖然近兩年本地人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達到了較高水平,國家經濟基礎也不斷加強,但真正讓奢侈品品牌覬覦的是強大的亞洲游客市場。”
CBRE(世邦魏理仕)零售地產部門主管Zelman Ainsworth也向The Australian透露,他剛剛前往香港和新加坡同全球零售商代表會面,表示得到的反饋是澳大利亞是亞太地區少有的每年都在保持增長的市場之一,從政策和經濟方面來說商業投資都比較安全,來到澳大利亞的中國游客每年都在以雙倍的速度增長,這是奢侈品市場最大的潛力所在。
與此同時,Ainsworth也承認現在還不能確定這些國際品牌是否真正了解澳大利亞市場,能否在適應當地季節和文化同時不降低自身品牌的質量,除了這些,品牌最大的挑戰還有同樣即將在今年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電商巨頭亞馬遜。當然,亞馬遜本身對于在澳大利亞開展業務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雖然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同美國相當,但卻只有2400萬人口,而且主要人口分布地點極其分散,最遠可達2500英里,這無疑加大了電商的運輸成本。
接下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里,海外品牌的進入也會反過來重新塑造當地市場結構,本土零售商由于在利潤上不具有競爭優勢,再加之高昂的租金,會漸漸被排擠到二線城市,而二線城市經濟會因此得到發展。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