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挽救水深火熱的Under Armour?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業績低迷近一年的Under Armour,仍未有明顯的改觀跡象。
北京時間6月28日,處于困境中的美國品牌宣布一系列高層人事變動——鞋業公司The Aldo Group前任高管Patrick Frisk將成為Under Armour的首席運營官,公司原全球運營執行副總裁Paul Fipps被任命為首席技術官,全球采購總經理Colin Browne成為首席供應鏈官,7月10日生效。

一系列高層任命中,最大的變化在于,Patrik Frisk不僅擔任首席運營官,他還將接任Kevin Plank的總裁職位。此番任命過后,公司從10位高管直接向Kevin Plank匯報變成6位,而產品、營銷、供應鏈、營收以及戰略部門的負責人將向新任總裁匯報,Patrik Frisk被寄望于對公司的長期品牌戰略進行重新審視。
“公司內部的一些決策權力將會被分散,”金融機構海納國際的分析師Sam Poser評價,“這對Under Armour來說是一個好兆頭。”與此同時,一眾分析師均認為美國品牌這一舉動值得歡呼。
原因很簡單,作為Under Armour的創始人,Kevin Plank曾帶領公司從美國巴爾的摩小牌發展成為全球知名運動品牌,但他的專權做法和強硬個性同樣被詬病。
2015年,在部分公司員工不認可的情況下,Kevin Plank曾短時間內狂砸近10億美元連續收購數字健身平臺。今年2月,美國人還發表了支持特朗普的激進言論,對品牌業績造成負面影響的同時,令公司上下極為尷尬。
最讓外界反感的是,為了加強對集團的掌控,Kevin Plank曾多次賣出無投票權的C級股票。Under Armour的股票分為ABC三類,A類股每股有一個投票權,而只有公司創始人有權持有的B類股,投票權是A類股的10倍,C類股雖然擁有與其它股票同等的經濟權利,但是沒有任何投票權益。賣出C類股票套現的同時不犧牲對公司的控制權,Kevin Plank的做法給投資者留下不少壞印象,甚至一度受到企業管治監督機構的批評。

時至今日,Kevin Plank手持所有B類股,這讓他擁有高達65.3%的表決權,美國人將其于1996年創辦的集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說Under Armour仍扮演著全美第二的勇猛者角色,Kevin Plank的“強權”或不會遭受諸多質疑。然而現實是,這一新貴品牌高速發展的時期已經過去。4月底發布的2017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自2006年1月上市以來公司首次出現虧損,虧損金額達到230萬美元。2017年迄今為止,該公司股價下跌約20%,全美第二的寶座被阿迪達斯重新奪回,股東難言滿意。
面對此景,Patrik Frisk成為適時入局的“分權者”,取代Kevin Plank的總裁位置。在此之前,Patrik Frisk在服裝、鞋類和零售行業有近30年的從業經驗,曾是鞋業公司The Aldo Group的首席執行官,并在VF公司擔任高管長達10年,服務于The North Face、Vans、JanSport以及Timberland等知名戶外運動品牌。
“Patrik Frisk在全球品牌建設方面擁有諸多經驗,包括提高業績增長、盈利效率,將有助于改變我們的商業模式,為我們的消費者、客戶和投資者提供長期價值,”Under Armour在一份公開聲明中寫道。
根據公開信息,Kevin Plank交出了總裁一職,但繼續擔任集團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負責和執行公司的市場戰略和長期增長計劃。而有所不同的是,新晉上位的Patrik Frisk將成為Kevin Plank與眾多高管之間的重要把關人,包括首席營收官、首席產品官、首席營銷官、首席供應鏈官以及品牌戰略總裁在內,他們將直接向Patrik Frisk進行匯報。如此一來,向Kevin Plank匯報的高管數量從10位降至6位,創始人的掌控力無疑受到壓制。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其它運動巨頭品牌,Under Armour的鞋類產品創新明顯不足。當前,該品牌仍通過折扣渠道來銷售產品,而非依靠產品本身的力量,能否扭轉這一局面將是Patrik Frisk上任后的首張考卷。其次,新任總裁還需要改善其相對滯后的品牌營銷以及運營效率。
“在一個日益數字化的生態系統中,創新產品、品牌力量、高端體育營銷和消費者連接,這些優勢所帶來的機會空前之大,”Patrik Frisk在上任前夕如此說道。看起來,這位擁有30年經驗的“內行人”很清楚自己的下一步。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