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到底有什么好?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自2005年進入中國內地,在上海南京西路開出第一家店鋪之后,MUJI就一直在人們口中傳播、發酵、炒熱,在知乎上,關于MUJI有46k關注者和1349個問題。極簡設計、性冷淡風、環保自然,這些標簽一邊被貼在品牌上,一邊也被MUJI拿來反復固化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當一個品牌有了清晰明確的風格,讓人一提起它就在腦中條件反射,這就算是一種商業成功。
拿我自己舉例,每次逛商場路過MUJI,都會進去逛一圈,即使什么都不買(好像每次也確實什么都不買)。對于IKEA,我是抱著明確購買目的去,或者忽然想吃瑞典肉丸和一塊錢冰淇淋,但是對于MUJI,感情就忽然變成“這不僅僅是個家居店,還是一個逛逛能讓心情舒服、美好、愉悅的地方”。
2016年12月12日,無印良品在杭州開出了中國內地的第200家門店,在中國發展的十二年,MUJI收獲的不僅是目光和青睞,還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國內外差價大、質量不穩定、偶爾還搞大新聞……這些真實存在的問題被“吐槽派”細數過來,是沒辦法躲躲藏藏的,然而即便如此,MUJI還是擁有一大批擁護者,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天,我們不聊MUJI的商業模式,只來說說MUJI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生活啟發、靈感和方式。
最早MUJI品牌的創立以及設計風格是跟歷史緊密相關的,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后,日本經濟發展放緩,為了滿足國民對物美價廉設計的期待,MUJI立足點就放在了去除多余設計、保留最本質的實用需求上,這也直接決定了它后來一直堅持的自然、無名、樸素、宏大的品牌理念,在不斷發展中,MUJI最終呈現出如今的面貌。
大家都知道,MUJI的設計簡單、質樸,這實際上也代表了日本的美學風格,即不追求外表的華麗,注重表現自然和素材本身的模樣。就像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闡釋的:“如同喝水,看到清冰的山泉水盛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喝了就會倍覺甘美。同樣的水,如果盛在塑料水瓶中,可能就沒有這么強烈讓人難忘的感覺。我想,如果說無印良品有魔法,那就是在這樣一些人們很容易忽視的小地方用盡心思。”
這就是MUJI一直在做的事,在細節之處做到極致。
從設計本身出發,MUJI的產品考慮了人的實際需求,真正做到了人性化。
廣受好評的旅行箱,有的人甚至用了很多年,找不到可以替代它的產品,特別之處在于扣鎖的設計,讓行李箱不會隨便滑動。

傘柄的小圈內可以掛上獨特的標識,即使和其他人的傘放在一個傘桶內,也能一眼找到自己的傘。
有透視窗的熒光筆,雖然只是對細微之處的思考,就能讓設計出類拔萃,讓人們在使用產品時更加得心應手。
就是這樣諸多的小細節,讓人感受到產品的用心,而這也是日本人做事嚴謹、精益求精的體現。從另一個方面來說,MUJI在做的事不僅僅是家居設計和商業買賣,還有日本文化的輸出。
MUJI的產品設計者也是這樣,踏實的生活在現實中,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細致入微的考察人們的衣食住行,在服裝、食品以及生活雜貨等各方面系統化的研究,用考察日記、工作室探訪、設計師合作等不同的形式去碰撞出設計與生活的火花。這就是MUJI生活良品研究所在做的事。
在MUJI的官網上,你可以找到“生活良品研究所”這樣一個板塊,除了可以看到生活相關的各種專欄文章,還可以將自己的建議投到信箱,關鍵在于:他們真的根據用戶的建議修改產品設計。作為2009年成立的MUJI內部機構,研究所的目標是“檢驗過去,思考未來生活”。
眾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最愛讀書的民族之一,基本上是隨時隨地都在讀書學習,大家都在奔命,不進則退。所以除了官網,研究所自然而然地出版了一系列書籍,一居君手邊的研究所系列,表達了對舒適、自然生活的追求,也讓人們覺得:為了生活的更好,我們必須在細節上多加考究,去除那些浮華的表面,留下真正值得保存的精神內核。
MUJI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就是:過足夠的生活,體會每一件物品帶給自己的感受,真正與周遭的世界聯結,回歸自然。這樣的理念,我想是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不能拒絕的。所以,即使國內商品價格再虛,大家對MUJI的熱愛仍然不減。
除了衣食住行的日常要舒適,我們還有更多的精神需求,所以MUJI有生活研究所,有研究生活的出版物。他們也在考察人們有關生活的欲望——想看更寬廣的世界,于是有了MUJI to GO;想要在旅行中更加輕松愉悅,于是有了MUJI酒店;想要讓靈魂更加有趣,于是有了MUJI書店;想要日子充溢著精致香氣,于是有了MUJI咖啡。
MUJI在跨界多棲全面發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強大又有凝聚力的品牌文化,而我們這些流轉于城市之間的年輕人,也有了與自己的生活理念不謀而合的寄托。
MUJI是如何抓住我們年輕人的心的?就讓我們再看一遍MUJI 的品牌初衷——回歸產品的本質:好的設計,好的材料,好的工藝,追求有品質的美好生活的腳步,我們從未停歇,所以這樣看來, MUJI能打動人心就顯得特別理所當然了。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