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市場化體制改革是中國棉花的出路所在
2016年8月3日,記者特約采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淮濱先生,從行業的角度深度剖析當下棉花問題。
背景
今年3月至今,國內棉花價格陡然爬升,期貨價飆漲近70%,市場均價每噸也增加超過3000元。成本高,商品價格提不上來,讓很多紡織企業面臨虧本生產的局面。在棉價起伏不定的大環境下,部分企業選擇以放假或關廠的形式暫停生產。
7月26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的消息顯示,內地標準級皮棉銷售均價12596元/噸,環比上漲1.6%;新疆標準級皮棉銷售均價12260元/噸,與上月基本持平;鄭州棉花期貨合約結算價13154元/噸,環比上漲4.7%;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電子撮合交易合同均價12925元/噸,環比上漲7.3%。
數據表明,過去三個月市場對儲備棉如饑似渴,累計成交已經超過160萬噸。有消息稱,由于需求十分迫切,此次輪出將會延長一個月的時間,成交總量可能達到220萬噸以上。
就當下情況,對于企業來說,棉花供不應求。新棉還未收、老棉在國庫、進口棉花受配額管制;而從國家層面來看,之前積累下的國儲棉庫存已經超過一千萬噸,相當于國家棉消費兩年的數量,同時,為響應供給側改革“去庫存”,有關部門采取國儲棉“放儲政策”。
現狀
國家于2016年4月15日發布了國家儲備棉輪換公告,其中有兩點需要關注:
1、正常情況下每日儲備棉掛牌銷售數量不超過5萬噸。
2、如一段時期內國內外市場價格出現明顯快速上漲,儲備棉競價銷售成交率一周有三日以上超過70%,將適當加大掛牌銷售數量。
2016年5月3日國家儲備棉開始正式投放,到7月中下旬投放將近150萬噸,實際每日的掛牌量(投放量)小于達到5萬噸,甚至低于3萬噸,但其成交率很高,一般為97%~98%,甚至達到100%。這說明國儲棉的投放仍然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即投放量不足。
因此短期的缺口,導致競拍價越來越高,同時棉花現價越來越高,期貨價也隨之快速提升。商業炒作的趁機加入,使得國內棉花現價短期內每噸提升了2700余元,期貨價提升5000余元。
對于棉企來說,最怕的是棉價短期內快速上漲和回落,尤其是上漲。因為棉價的快速上漲令紗、布等價格無法快速響應,使得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無法應對棉價提高帶來的成本壓力,企業生產越多損失越多,最終只能通過減產停產止損。
原因
導致當前棉花問題的根本原因為:國儲棉投放不足。
1、國棉收儲時大量吃進、檢驗不嚴格導致質量沒有保障,現在放儲時國家加大公檢力度,包包檢驗勢必加大了公檢工作的強度和難度,出庫數量少,企業即使通過了競拍也不能及時拿到棉花,導致供需缺口。
2、商業炒作的機會出現,非生產性企業同棉企一同參與競拍,出現囤貨、加價,導致價格短期內突進。
建議
A.增加投放量,達到符合公告的5萬噸:.加快公檢,充分利用各方面檢驗資源,加快公檢效率,增加出庫量。
B.限制非生產型企業和公司參與棉花競拍
C.增發配額,用進口棉彌補國內棉花缺口,平抑國內棉花價格。
結論
加快市場化體制改革,是中國棉花的出路所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